典藏閩南文化學者專家獻策
儘管輕度「珊瑚」颱風侵襲金門,「2005閩南文化資產研習營」最後一天的研習課程,照常在金門技術學院進行,也為一連三天的活動劃下圓滿的句點。多位學者與文史專家,從文化資產的比較研究、保存與經營管理等面向進行演講與座談,分享了閩南文化豐富的資產寶藏。為了結合學校與地方文化資源,推動閩南文化及其相關人文學科的研究教學,並提升本土教育基礎的深度與廣度,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暨閩南文化研究所籌備處從本月十一日起以三天的時間來進行「閩南文化資產研習營」相關課程與座談,邀請包括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李增德、金門文史學者楊天厚、澎湖文史學者林文鎮、台北林本源園邸園長劉鳳儀、金門文史學者黃振良、金門國家公園解說課課長黃子娟、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張崑振、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傅朝卿、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戚常卉、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副教授江柏煒等人來授課,分享多年來致力研究閩南文化資產的學術經驗。
參與這項活動的學員,來自地區各階層,有教育界的教師、公家機關公務人員和約僱人員,也有社會各行業的人士、地方文化愛好者,也有社區發展協會幹部和地方人士、以及大學生、研究生、觀光從業人員及導遊、解說員,三天來,認真的聽學有專長的教授和文史工作專家的講課,探索挖掘閩南文化的寶藏,也提出許多問題就較專家,讓自己對閩南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更了解文化精華。三天的活動課程,由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文史學者李增德講授「金門鄉土研究之視野」;金門文史學者楊天厚講授「淺述金門現存民俗技藝的存續與發展」;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副教授江柏煒講授「僑鄉研究的一些新發現」;澎湖文史學者林文鎮講授「海上的裝置藝術:澎湖海洋的資產」;台北林本源園邸園長劉鳳儀講授「文化資產的經營與管理」;金門文史學者黃振良講授「金門話與閩南語教學」;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張崑振講授「建築保存實踐中的建築特徵與空間歷史性」;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傅朝卿講授「從世界遺產的觀點檢視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戚常卉講授「史蹟保存與社會記憶」。活動也安排戶外參觀,水頭聚落導覽,由江柏煒與金門國家公園解說課課長黃子娟擔任解說,透由實際的參訪與現場的解說,讓學員更有感受和體驗閩南文化建築的獨特性以及美麗。
主辦單位在昨日下午課程告一段落後,也安排一場座談,以「金門文化資產研究及保存的展望」為主題,由專家學者和學員進行意見交換。承辦活動的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副教授江柏煒指出,金門,自十三世紀漢人宗族移墾以來,歷經明初軍事城堡的建立、明鄭時期的抗清部署、晚清以降的僑民出洋、二十世紀世界冷戰與國共對峙等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一個閩南文化、僑鄉文化與戰地文化的薈萃之地。因現代化及都市化程度較緩,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之閩南文化資產,如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古典的宗族文化、傳統信仰與生命禮儀等,實具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之價值。近半世紀的戰地政務之軍事管理,深厚的金門歷史文化受到忽視及破壞,加上人口外移嚴重,許多民俗祭典無以為繼,古厝崩壞無法處理,如何透過學術研究、教育傳承、法令制定、經營管理各層面加以推動歷史文化的保存及再生,實為刻不容緩之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