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技舉辦閩南文化資產研習營活動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專題報導。
點閱率:539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暨閩南文化研究所籌備處副教授江柏煒以金門珠山「顯影」的僑刊中來探討早年金門的社會啟蒙及教育事業的萌芽。

他說,社會啟蒙是僑鄉近代化一個重要的指標,從「顯影」第一卷上得知,1928年十月縣政府著手推動「識字運動」,召集各校代表於後浦遊行,喚醒民眾、消滅文盲,並共商創設民眾學校及各種補習夜學。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亦是僑鄉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徵。在1929年「顯影」第一卷下的問答集,有當時金門25所小學的統計,當年,向南洋華僑募款後,金門也開始開辦中學,戰後1947年金門縣小學共有53所,教員有115人,總班級數為154班,學生人數達4757人,比起1929年的25所學校,增加了一倍有餘。1929年金門小學,後浦,縣立學校、金門公學、商業小學、高陽小學;榜林,榜林小學;水頭,金水小學;金門城,金城小學;古坑(古崗),古崗小學;珠山,珠山小學;湖下,湖峰小學;古寧頭,古寧小學;瓊林,瓊山小學;六甲,六甲小學、鶯山小學;沙尾,金砂小學;山后,海珠小學;官澳,官山小學;西園,西園小學;湖前,滄湖小學;陳坑,尚卿小學;浦頭,汶浦小學;後山,碧山小學;大嶝嶼,嶝山小學、歧山小學;小嶝嶼,霞山小學。江柏煒指出,近代僑鄉社會生活的另一個面向,是體育活動的盛行。「顯影」中不乏有大型體育活動的報導,如,1929年五月十三、十四日舉辦的「金門前三堡各學校聯合運動會」、1930年舉辦「金門第一區運動大會」,這些選手或團隊的成績,也在「顯影」上大幅報導,顯示運動風氣興盛。他說,為了籌辦教育,「顯影」常見公佈鄉僑的捐款,但最有趣,也最新先進的募款做法如所載,1933年十月底至1934年三月,珠山閱書報社籌備發行文化基金獎券,向島內及海外鄉僑籌募,聘請外鄉的金門城陳清松、盤山翁永教作為監察員,發行國幣參仟元的彩券,發行三千張(自0000號起至2999號),每張國幣壹元,預定開彩日期為1934年十五日或緩四月十五日,售票處則在珠山、金門本島、廈門、集美及南洋各埠同鄉。獎項共規劃六百十七名,第一特獎一名獨得壹仟元、第二特獎一名獨得八百元、頭獎至十五獎及附獎三十名、末獎三百名合得九百二十元。捐出一仟元以珠山校友會名義,由薛承祝經手寄存郵局已作珠山小學永遠基金。像這樣仿效國外彩券募集公益基金的方法,可知當時金門僑鄉對海外的歐西社會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江柏煒說,以當年金水小學為例可看出新式教育的內容,他說,僑辦學校的新式教育內容,旨在培養基礎實用的技能。在金水國小,1930年代的主要課程有國文、算術、體育、音樂等,也經常舉辦遠足活動,大大不同於傳統的私塾。國文的部分,還分成「尺牘」及「古文」,前者教導識字及寫信(方便孩子寫信給在海外的父親,或未來可到信局工作);後者以(古文精言)為教材,培養古文賞析能力。算術則是配合珠算,教授數字運算能力,運用於簿記,以利未來出洋做生意。

江柏煒表示,體育亦受到重視,當年住在後浦北門的徐炳源老師應聘任教,以武術見長,也要求孩童練啞鈴以強身。另外,當時的遠足安排至古崗、珠山、後浦參觀,一方面與其他僑辦學校交流,一方面見識寬闊的城鎮景觀,以打破封閉的農村視野。

(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