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週專題》常見大量蚯蚓死於地表原因知多少?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專題報導。
點閱率:2,259

大量的蚯蚓出現在地表,還來不及或無法鑽回土內,就這樣被曬成乾或讓車子輾過,這在金門許多馬路偶爾會看到,但也引起對生態關心民眾的注意。

一般蚯蚓會大量離洞的可能原因,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棲息於土內的蚯蚓,會由於某些因素而大量出現在地表,這些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外在的環境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內在的本身因素。

在外在環境因素方面,就拿自然因素來講,大雨(或是地下水滲入)數日後,蚯蚓大批離洞而死於地表的現象是最常見的,由前人的實驗可以得知,蚯蚓能夠在活水中存活一至三個月之久,在缺氧的環境中也可以存活達半個月,但在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僅能存活約十分鐘,然而由於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報告,其真正的機制尚待釐清。

而可能的原因是當水分滲入蚯蚓的棲所,導致土壤中氧氣含量降低,而本身代謝的二氧化碳則累積增加,使得蚯蚓傾向於爬出洞穴到地表,若在白天則可能因為紫外線使得蚯蚓被痲痹,無法鑽回土內,因而死於地表。

此外,也有報導在潮濕季節時,濕氣容易導致通氣不良的土壤產生硫化氫,使得蚯蚓大量離洞以避開此棲所。氣候若是乾旱高溫造成棲地環境惡劣,也會使得蚯蚓爬離棲所,但在白天則可能造成蚯蚓被紫外線痲痹或是脫水死亡。

在人為因素方面,許多研究顯示,居住於土中的蚯蚓會因為福馬林或清潔劑的刺激而爬出洞穴,因此若有某些化學物質滲入,例如噴灑農藥(除草劑、殺蟲劑)或是附近工廠排放廢水,都可能導致此現象發生。

而在內在本身因素方面,就拿生態方面來講,當環境適合時,例如溫度、濕度良好,或是土質肥沃,則可能造成蚯蚓族群密度增高,此時食物、空間、氧氣都可能不足,因此會產生類似馬陸族群大爆發的現象。

而在行為方面,目前僅有少數幾種蚯蚓的交配行為被詳細研究過,多數種類可能是在洞穴內交配的。然而,由於很多種類的生殖行為並不為人知,是否有特殊的交配行為,甚至求偶行為,都有待深入研究。蚯蚓也可能因為土壤過於貧瘠而出洞覓食,例如吞食地表的土壤或是其他食物。

在生理方面,某些蚯蚓具有明顯的活動節律,例如歐洲的Millsoniaanomala在午夜至早上九點左右會爬至地表並堆積糞土,這可能與其最大的呼吸速率在早晚六、七點左右有關。因此清早蚯蚓的大量離洞也可能是因其呼吸速率高,需氧量大,因而爬至地表透氣,若是加上族群密度高的因素,則缺氧情形可能更加嚴重。

至於蚯蚓離洞之後的去處有兩個,一是回到原棲息地,例如不再下雨後,倖存的蚯蚓會再鑽回土內;若由於蚯蚓本身因素離洞者也會回到原棲地,除非是族群密度過高的遷移。另一方面則是離開棲息地,例如洞穴被破壞、洞內淹水不退、化學物質滲入等。

而很多人以為蚯蚓十分容易飼養,實則不然。不同種類的蚯蚓對於土壤的要求不一,若是對所飼養的種類不熟悉,而貿然飼養,很容易導致蚯蚓的大量死亡。此外,近年來由於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土壤的污染與棲地的破壞,使得蚯蚓數量越來越少;然而,由於蚯蚓不屬於明星物種,再加上人們對於土壤的不重視,使得蚯蚓的急遽消失更趨惡化,值得大家重視和關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