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鑼鼓隊陳為仕興築民俗樓譜四季謠
重振鑼鼓隊陳為仕興築民俗樓譜四季謠
金門地方戲曲的播種者陳為仕在何厝興築了「民俗樓」。登樓而望,山在東,海在西;北有池,南有園。春宜看山,夏宜眺海,秋可賞園,冬可觀池。四方、四季各有美景。
陳為仕為民俗樓做了一首四季謠。全文如下:「春天太陽東方升,太武山下好風景。萬頃田中忙耕種,希望今年好收成。夏觀古寧西平海,陪伴宇宙千萬載,蚵民每天笑顏開,滿載海蚵挑回來。秋風初來南菊放,萬里無雲天晴空。長青花園人清濃,古厝陳列有古董。冬天來臨北風起,何厝村中七星池。明清下坑來定居,伴隨歲月數百年。」
陳為仕今年七十三歲(民國二十一年生),是金門麗英歌劇團的團長。他在小學時代就學習以歌仔戲為核心的鑼鼓唱和各種唱、打和動作。二十九歲時,他成立麗英歌劇團。劇團的名稱源自於擔任主角的麗花和阿英。麗花是旦,阿英則是小生。整個戲班子共有三十二位成員。
麗英常演的戲碼有十幾齣。其中,︽陳慶龍︾是描述忠臣斬太子的故事。︽梅貴堂︾是一齣正配凌虐小妾的故事;妾子中了狀元,為母爭尊嚴,正配則痛改前非。梅貴堂是劇中狀元公的名字。
麗英歌劇興盛於民國六十年代,曾為平淡的農村生活注入了許多高潮。一直到民國七十年,麗英才在巨大的環境變遷下,被迫退出江湖。不過,陳為仕對傳統音樂和地方戲曲仍不能忘情。他又組織了復興鑼鼓隊,除了繼續在各種節慶中演出之外,也在各所小學從事薪傳工作。今年的四月十二浯島城隍廟慶,復興鑼鼓隊體系下的支隊,共出了四隊;五月十七古地城隍巡安,也出了五隊;三月二十三媽祖聖誕時,則有兩隊往料羅,兩隊往峰上,分別為兩地的廟會伴奏。傳統節慶禮俗,若沒有傳統音樂相佐,就不成禮樂。
陳為仕目前在金沙、湖埔、金鼎、開瑄、古城等國小傳授傳統音樂,大部分以鑼鼓隊為主;入門工夫則是鬧台。他說:鬧台是總名,下分四擊頭、三界頭、漫漸。鬧台要用到的敲擊樂器有鼓、鑼、大鈸、小鈸和小鑼等五種。農村時代,戲劇開演之前,得先由鑼鼓隊鬧台,一方面是暖場,一方面則是召喚田裡的農夫,為手邊的工作收尾,趕快聚到戲台前來看表演。
學會鬧台之後,可以繼續學鑼鼓唱,然後學歌仔戲;但因陳為仕一個人難以分身乏術,目前只有在湖埔國小傳授整套的課程。
學戲、演戲、帶戲班、教鑼鼓;從小到大到老,陳為仕生活的重心就在傳統音樂和戲劇;也因此,他在何厝興建了一座民俗樓;樓中蒐集了歌仔戲所用的戲服、樂器、劇照,旁及其它農村文物,應有盡有。裡面還有一個小教室,可以用來解說。
從民俗樓的屋頂四望,可以看到連綿的太武山、如鏡的七星池、縹渺的古寧頭海、芳菲的長青花園。長青花園位在民俗樓前,春蘭秋菊,四時百卉,皆為陳為仕所植。
陳為仕九歲開始參加地方鑼鼓陣的演出,十歲時由駐軍學到許多技藝(一九五三年,新寶興歌劇團一位謝水木在金門服役,教他鼓藝)。駐軍走後,他不但敲鑼打鼓,還自己配曲編劇;如今則成了傳承中華文化的老師。民俗樓是文化傳遞的教室,他將在民俗樓內,把幾十年的心血,傳承給新一代文化追隨者。
他在民俗樓︿四季謠﹀中寫下:「長青花園人清濃,古厝陳列有古董。」詞中透露了與人分享傳統藝術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