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海印寺第三屆學佛夏令營圓滿結業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504

「龍含珠裡有愛心,鳳點頭中知足心。不留飯菜惜福心,飯水思源感恩心。」端碗要如龍含珠,挾菜應似鳳點頭!這是海印寺第三屆兒童夏令營中齋堂的用餐口訣。連吃飯挾菜也要能知足、有愛、惜福、感恩,這是學佛行儀,也是生活教育。

海印寺第三屆兒童夏令營前後共四天,昨天是最後一天。營會的名稱是「小龍的南海假期」,主題為:孝順、恭敬、感恩、慈悲。參加的小朋友有九十多人。

四天的課程內容包括:愛的出發(始業式)、學佛行儀(齋堂篇、殿堂篇)、南海普陀山之旅(海印寺的大地遊戲)、嚕啦啦(洗戰鬥澡)、藥石(晚餐的代名詞)、帶動唱、晚課、早課、鍛鍊、打掃、影片欣賞、心得分享、野炊、團康表演、禪語禪心、海印寺巡禮、靜思語、彩裝小龍、傳燈供佛、講古、製作心靈札記:::。

在四天的活動中,齋堂禮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小朋友被教導吃飯的威儀。拿碗的方式要以五指托住,以碗就口;這叫龍含珠。舉筷挾菜要斯文,先挾左邊、再挾右邊,接著挾中間,胳臂不可張開;這叫鳳點頭。

寺廟中的晚餐則是用藥石做為代稱,因為出家人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是為了憐憫餓鬼。餓鬼的肚子大如甕(易飢),喉嚨卻小如針(難食)。人們一動碗筷,就會讓他們更痛苦,因此僧侶於夜間息炊,避免餓鬼起瞋火及咽火,但體弱之人卻不能不在晚上進食以維持體力,便把晚餐稱為藥石,以表示是為了治療餓病而非為了晚餐。

在活動中為小朋友提供服務的人員有性海(海印寺住持;營主任)、性圓、性寬、法器、佛行、性定、大樂、法勝、護賢、慈明、圓華、覺照、性堅、會觀、融星等多位僧眾,另有金門技術學院等校的學生及來自社會社團的愛心媽媽(如中壢佛教慈濟功德會)。李嘉娟、陳勝文、李宗桓、吳驊文等國小的學童表示,他們在營會中學到了佛規禮儀和打坐,也為觀世音的大慈大悲感動。

輔導員許采薇(金門技術學院)表示:小朋友心思細膩,有的人表現得特別虔誠(例如陳玠伯),在玩大地遊戲時,只要過關處有佛菩薩的聖像,就會先合拾敬禮。同校的夏何君豪則表示,有些小朋友並不是很聽話,考驗輔導人員的耐心;此行,他學會了自我情緒管理。

法勝(師父;來自泰國)表示:金門地區的親子關係不如泰國親密,可能是家長為了家計奔忙所致。他希望學童們要想好、說好、做好以感恩父母。融星(師父)認為小朋友們已在團體中學習獨立;他還希望小朋友記取行動比言說重要的觀念。

釋性海(住持)表示:寺廟是揚善地方,這次的活動費用約二十萬元經費,大家出錢出力,只為將善念根植於童心,希望有一天可以萌芽。他說:在「無盡燈之夜」的活動中,小朋友們手捧蠟燭,感恩別人也感恩父母,表現得很有智慧。

性圓表示:小朋友來參加營會,接受了大會的規約,最後也實踐了規約!有些小朋友在課程中知道觀世音是大慈大悲的,他們也想要幫助別人,而且他們知道幫助人得要用到智慧而不是用莽行,這就是佛家所強調的悲智雙運!

海印寺夏令營的緣起是為了將小菩薩(學童)從偏狹的物質文明拉開,引導他們回到生命的本質。藉著營會,海印寺效法菩薩的大慈大悲,讓大愛散播大人間淨土,也讓小朋友從生活中學習愛和被愛。為了提昇小朋友的心靈,海印寺用慈悲、孝順、恭敬、感恩、布施、智慧、正見、正思維、正念、精進,燴成「淨化大補湯」,希望在小朋友身上見功又見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