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高甲戲李文理埋首傳承絕藝

熱愛高甲戲李文理埋首傳承絕藝
任職金寧鄉公所的李文理,從小耳濡目染喜歡南管演奏,熱愛具教化意義的高甲戲,他熟稔多種樂器,深諳各式唱腔、身段,讓他在高甲戲幾乎沒落的今日,依然利用公暇之餘結合老藝人繼續埋頭發揚高甲戲劇,要讓這項傳統藝術文化傳承深耕下去。
高甲戲為金門的本土劇種,上個世紀前半期,高甲戲曾經是民間流行的劇種,當時職業劇團的演出相當活躍,古寧頭的劇團名氣也十分響亮,古寧頭人的李文理就是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激發對高甲戲的學習興趣。他從十二歲就跟著老師傅學戲,一晃眼三十多年過去,雖然隨著高甲戲老藝人逐漸凋零,使高甲戲在面臨失傳的危機,李文理還是始終堅持他的「最愛」,繼續在戲台上為傳承絕藝來努力。
李文理剛開始學戲,從基礎的基本「武功」紮根練起,粉墨登場的是演跑龍套的配角,但由於他學習能力強,老師傅李炎木也多不藏私的把「老旦」角色看家本領傾囊傳授,很快的從老師傅身上習得各般武藝,也結下與「老旦」要角的不解之緣,三十多年來,他曾隨著不同的劇碼演出各種「老旦」的角色,從至尊的皇帝、忠、奸臣官員到萬貫家財的員外、以及一般市井小民和管家,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詮釋,上了舞台,他自然而然的融入劇情中,沉浸在他的戲劇世界。
年紀輕輕就演「老旦」,對於李文理是個挑戰,他說,老師傅教了演「老旦」的訣竅,他也慢慢的揣摩、體驗箇中的奧妙,隨著舞台經驗的累積,演來自然就得心應手。
談起高甲戲及劇團的興衰,李文理感觸良深的說,高甲戲係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九甲」或「交甲」,最初是閩南農村在喜慶節日時民間裝扮「水滸傳」的化妝遊行(與農曆四月十二日浯島城隍生日之小孩化妝遊行類似),由村民們裝扮梁山英雄人物,配以鑼鼓和民間小調,參加遊行隊伍遊行,間或就地表演簡短故事和各種武打技藝;隨後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時稱「宋江戲」。清朝中期,「宋江戲」突破侷限,兼演文武戲、宮廷戲、醜旦戲等,內容及表演藝術逐漸豐富,成為「合興戲」。至清末,「合興戲」又吸收京劇、昆劇、傀儡戲的精華,走向專業化組織形式,並上演連臺本戲,形成了有自己的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傳統的地方劇種。傳入金門後俗稱「大戲」或「正戲」,舉凡宗祠奠安或重大民俗慶典,都會邀請劇團演戲酬神,金門地區亦曾組過幾個劇團,目前則只有古寧頭高甲戲班碩果僅存。
他說,民國26年間,即有老藝人跟隨蔡泗重老師傳學戲,民國30年間因獲旅居南洋僑商資助,成立了「金寶春」戲團。也曾跨海前往大陸福建一帶演出,38年古寧頭大戰過後結束了兩岸的交流,也結束了「金寶春」戲團的命運。到了50年代,因村內廟會活動,在高甲戲老師傅的教導下,聚合了對高甲戲有興趣的村民,成立「金寶春閩劇社」。後來縣政府也大力提倡地方戲劇,「金寶春閩劇社」自然也成為輔導對象之一,在社教館輔助經費,積極輔導下,57年將劇團更名為「莒光閩劇社」,當時團員多達40多人。當時閩劇社曾在大、小金門穿梭各鄉村廟宇表演及金防部(擎天)、(育樂中心)參與勞(軍)民公演行列,60年曾遠赴台灣(高雄、旗津、三鳳宮、前鎮、台北、三重、中和、永和、基隆路)等地巡迴演出達一個多月,受到旅台鄉親及各界肯定與讚賞,原本計畫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宣慰僑胞,終因限於經費不足,而受阻作罷。其後因社會型態和經濟變遷影響,台灣經濟起飛,金門則停滯不前,在入不敷出、收入的不定下,無以維生之下,團員們或是赴台謀生、或是轉業、學生則因九年國教實施繼續升學、女團員也都嫁人,走入家庭,使得劇團難於維繫,到了62年終於走向解散命運,雖然劇團解散了,但團員們對高甲戲的喜愛之情,永遠深植在每個人心中,期待將來有機會再組團,東山再起,傳承地方戲曲文化。
在李文理與劇團老社長李雲標和地方民俗工作者李增德等人的倡導下,古寧頭劇團在停頓多年後已重新恢復登記,於民國88年7月19 日成立「古寧高甲戲研究社」,經金門縣政府核准立案,展開薪傳工作,重整劇團、培育新秀,使高甲戲在金門重生。這幾年,該社在文建會等單位補助經費下,除了集合原古寧頭劇團團員,重新恢復定期演練,進行進階傳習;並與金寧國中、古寧國小合作,招收國中、國小學員,努力來培養新生代小朋友對於高甲戲的認識及欣賞,激發學習的興趣。該社也繳出傳承的成績單,曾安排多次的演出『三掌』等傳統精典劇碼,博得好評。
李文理也道出目前該社面臨的傳承困境,他說,高甲戲屬傳統藝術,早期教學方式,都採口傳教學方式,無資料記載,尤其唱工方面,全憑記憶傳習,不受學員接受,中途放棄,一度沒有學員練習,被迫自我練習,整理教材,重新出發。但隨著許多老藝人的逐漸凋零,年輕人學了一個階段後就中斷了,後繼無人,讓這項地方傳統戲劇文化快瀕臨失傳了,他和許多老藝人一樣,憂心忡忡,深感可惜,但也感力不從心。
李文理建議政府相關單位能如早年培植輔導劇團一樣,要持續性的輔導,對瀕臨失傳的高甲戲保存帶來催化作用。他說,目前大陸高甲戲團,除了官方經營、提供資源的劇團能夠生存,民間的老劇團也同樣面臨衰微的問題。
李文理也表示,或許有人會認為在現今視訊發達的時代,電影業市場都逐漸萎縮,何況是傳統戲劇,他卻認為傳統戲劇還是有它的魅力與市場,尤其在宗教信仰濃厚的金門,各處眾多的大小廟宇,幾乎每一年都會為神明的聖誕「作醮」慶賀,並請來戲班演戲酬神,目前不管是從台灣或是大陸請來的劇團,團員的交通費及食宿和演出費用,一團的行情價約在二、三十萬元以上,但如果請本土的劇團,只要基本的演出費用四、五萬元就夠了。他說,還有大陸劇團接洽希望與金門劇團建立合作的關係,演員可以相互的支援補強,因此,他並不擔心市場的問題,而是憂心人才的「斷層」,畢竟新生代的年輕朋友,學戲總是興趣缺缺。
多才藝的李文理,除了會演傳統戲,也練得南管、嗩吶的好功夫,這幾年,他也一直懷著「自娛娛人」的心態,秉持傳統的偏執,深深的浸淫在傳統戲曲古樂的浩瀚裡,他希望有一天,隨著嗩吶、鈸、鑼和鼓交匯的嘹亮節奏中,再看到本土演員在劇台上賦予傳統戲劇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