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土地敬樑神金門人感恩過尾牙

拜土地敬樑神金門人感恩過尾牙
日月將窮,星回於天。歲逢更始,尾牙報仙。昨天是尾牙,在金門地區有拜土地、敬樑神的日子,以報答仙界對人間的服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在古代是「星回節」,屬宮廷活動,慶祝的內容與現在的民間習俗不同,但還是與一年的更始有關。幾百年來,或許是受到商業發達的影響,這一天被叫做尾牙。
在尾牙這天,人們以牲醴祀福神。有一種說法是自這一天開起,各廟宇中門都閉而不開,因為神明已經在十五日封印不蒞事,要到明年正月初一日才開廟門。過去,商業買賣的賬目,也必須在這天完成收清記訖,並奉抵利息,因為這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後的還款日。尾牙的前後幾日,各家室還要用竹竿掃去塵垢,拂拭潔淨,有除塵掃陳的意味。
金門地區的習俗必須祭祀土神(土地公),有人還會宴請親朋。雖然︽金門志︾中並沒有敬樑神的詳細記載,但卻是金門民間行之有年的習俗。敬樑神時,得將供桌朝向廳堂的左首。供品除了三牲、糕點之外,還得要有一碗發粿。焚燒的金紙有大小壽金、通解、本命十二星相::等。
宜蘭的︽噶瑪蘭志略︾對尾牙的解釋是為了以香燭答謝土地,並以宴飲留住伙計。
尾牙宴席原本是為了犒勞員工,但在台灣地區則衍生出「吃頭牙撚嘴鬚,吃尾牙面憂憂(閩語)」的場面,因為白斬雞的雞頭若是朝向誰,誰就是要被解僱的員工。後來,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則有雞頭朝天的做法。諺語中的頭牙是指農曆二月初二,同樣要準備牲醴,燒土地公金,還燃放爆竹,為土地公慶壽。
在金門本地的風俗中,雞頭向誰並不是壞事,因為「雞頭魚尾」都是對著座中較受尊重的人物。金門還有在尾牙吃擦餅(或稱漆餅、潤餅::)的習俗。
根據國家圖書館對尾牙所提供的幾種解釋,尾牙也可以寫成「尾迓」。由於對土地公的祭祀叫「做迓」,因此一年中最後一次拜土地公就叫做尾迓。另外,古代商場的仲介者稱為「牙郎」,商人會在年尾時宴請牙郎,以示回饋,感謝牙郎辛苦一年所帶來的財富。
︽台灣語典︾和︽臺灣通志︾也把頭牙和尾牙寫成頭衙和尾衙,但宴會的方式是由各商家集資舉辦。尾衙同時也是私塾放寒假的開始,要一直放到元宵節為止。
頭牙和尾牙都和「牙」有關,頭牙、尾牙,最後也免不了要打牙祭。牙祭的由來與主僱關係有關。在舊時代,店主供應員工的飯菜,只有在每月初二和十六才會有肉,因此被稱為打牙祭。頭牙、尾牙的稱呼,也可能與這樣的習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