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寧點滴》古寧頭插石養蚵蔚為浯島獨特海岸石蚵景觀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特稿報導。
點閱率:673

四百年前的明萬曆年間,進士李獻可教導古寧頭居民插石養蚵,開啟金門養蚵之先風,日前,金門縣李氏宗親會組團前往大陸閩南地區李氏宗祠及五山聖祖謁祖,也到供奉李獻可的家廟謁祖,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更感懷先賢李獻可當年傳授的插石養蚵技術,成就了後代許多子孫要靠海蚵維生,也造就今日金門獨特的養蚵事業和海岸石蚵景觀。

金寧鄉長李文俊也參與李氏宗親會謁祖團,隨著宗親參與五山聖祖逝世797週年祭典活動,也和宗親到閩南的李氏宗祠及家廟謁祖,敬祖尊宗。在一處李氏家廟內,李文俊從廟中的碑誌發現有記載先賢李獻可的事蹟,不禁由衷的感懷先賢當年有遠見的傳授插石養蚵技術,才造就古寧頭是石蚵的最大產地,所產海蚵,肉質結實,滋味鮮美,產量佔金門十之八九,更重要的是,讓古寧頭許多後代宗親賴以維生,養家糊口。李文俊說,他也是養蚵人家。

李文俊和宗親們虔誠的祭拜這一位先賢,感懷李獻可對於金門養蚵業的貢獻,也親身印證老一輩代代相傳李獻可教導古寧頭居民插石養蚵,才有今日石頭「蚵田」的歷史源流。

李文俊說,現在從古寧頭北山到南山烏沙頭,十餘萬片石條林立在沙灘間,蚵田綿延數公里,不但維繫了古寧頭人四百餘年的生計,更蔚為金門壯觀獨特的海岸景觀,根據地方父老口耳相傳,當歸功於明神宗萬曆年癸未年(西元一五八三年)進士李獻可。他早期擔任私塾教師,往來於澳頭與古寧頭之間,有一次退潮時抵達古寧頭,發現海灘遼闊,靈機一動,建議村民種殖海蚵,斷言將來必定有無窮的海利,而當時閩南沿岸已有人養殖海蚵,他們也就依樣畫葫蘆,從同安、惠安購進板條石,進行金門史無前例的養蚵事業。古寧頭的石蚵,算是蚵中極品,雖經四百寒暑的潮起潮落,依舊是饕客的最愛。

李文俊指出,古寧村過去有一句話說:「日出看田埕、赤日看鹽埕、日落看蚵埕」,尤其是石頭蚵最著名,有「石頭蚵原鄉」的美譽。他說,石條養殖,俗稱蚵石的條板石,長約三尺二,寬約三個拳頭,厚約一個拳頭,這個體積可是仔細算計過的,也正好適合一個人的搬運,俗呼為蚵株石矗立在海棚上,一般人慣稱之為「蠔嘟」。一片蚵埕或是上千塊,或數百塊不等,埕各有主、疆界分明,如同田地,各有所屬,且在舊社會中,長輩都會將「蠔嘟」過繼給子孫,並立下字據,叫做「高書」。石條式養殖的高峰期約在一九三一年左右,當時蚵石總數高達二百餘萬塊,後因戰爭被軍方徵用及人口外流、疏於管理被流沙埋沒,蚵石損失甚多。養殖時,一個人將灘土掘開二寸深,另一人迅速將蚵石植入穴中,二人的手腳都要俐落,否則海水又會將植穴填滿。石蚵的收成大約從八月開始,入冬時正是石蚵最為肥美的時候。隔年三月,所有的石蚵大約採收完畢,蚵民必須將所有蚵石清除乾淨放倒,並疊成人字狀,好讓蚵苗有著床的機會,一個月後,附有蚵苗的蚵石重新豎好,迎接新的一年。

李文俊指出,早年海通時代,民間可自由揚帆出海貿易。農曆九月、十月的生蚵,由村民經營的商號收集,交由烈嶼三艘船運往廈門銷售;十一月以後至翌年三月,海蚵盛產,粒粒肥大甜美,開始煮「蚵潤」。所謂蚵潤就是把海蚵用重鹽煮沸、瀝乾,蚵湯與蚵粒分裝運往漳州上市。當時古寧頭有十八家蚵潤行,票選其中一家作為蚵潤都賣給漳州山區的農民。有人走了兩三天的路程來買蚵潤,衣著襤褸,整身長滿蝨子,抓一把蚵潤就往嘴裡塞。山城的人買回去炒過佐膳,聽說還是婦女作月子的補品,因此銷路很好,而蚵湯更是天然的味素,非常甘美,營養豐富很受歡迎,蚵潤成為當時古寧頭人最大的利源。八二三炮戰後,村莊殘破人口大量外流,但為了生活常要返鄉拿海蚵,但由於軍事管制,必須輾轉跋山涉海,歷經艱辛才挑得一擔海蚵回去開剝。後來局勢日趨穩定,一部份人口逐漸回流,看守祖先基業。由於民生凋敝,古寧頭人仍得靠海蚵維生。早潮時,古寧頭人在天空魚肚泛白時就得起床下海,有時五點多,天色未明,軍管不許點燈,北風凜冽,天寒地凍,裹緊棉襖,赤足涉水走過泥地,冰冷的海水直浸到大腿,腳底被蚵殼割破流血都沒知覺。一趟下來,雙手被鋒利如刀的蚵殼,刮得無一處完好。男人挑回家後,全家大小立即開剝,隔天一早就要出門賣海蚵,如果逢年過節,生意好,很快就賣光;若是平常日子,又逢天氣暖和,后湖、昔果山、古崗等地魚獲多時,海蚵滯銷只好空著肚子,一村叫過一村,走得腳底沒皮,所得不過百幾十元而已,因此只有天氣愈冷,北風愈強,漁船不得出海時,石蚵的銷路才比較好。古寧頭人自古以來就不斷的承受如此嚴酷的試煉,吃別人無法吃的苦,作別人無法做的事,這正是金門精神典型的代表。

李文俊表示,牡蠣的養殖亦隨時代改變養殖方式,傳統的石條式養殖費時費力,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於一九七六年由農復會輔助自台引進插篊式養殖方式,初期以竹子為附苗材質,後因竹子不耐久用約二年即需更新,蚵民意願不高,遂改以塑膠蚵支取代。一九八五年,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又引進深水棚架式養殖法,因所需資本稍鉅且地區潮差大、流速強,棚架固定不易,遇有颱風侵襲時養殖設施易遭破壞,嚴重減弱蚵民投資意願,現僅在復國墩、峰上及小金門外側一帶仍見幾棚。一九八六年,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開始推廣平掛式牡蠣養殖法,於適當間格使用竹材製成棚架,間距約二至三公尺,自台灣地區引進「秋苗」進行掛養,至今推廣養殖面積達七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一萬七千公斤,時間上與地區自行附著的「春苗」錯開,使得當地四季均能吃到新鮮美味的海蚵,廣為蚵民接受。

為了展現地方的特有產業,金寧鄉公所也選定古寧頭最有名的「石頭蚵」為主角,已連續三年於四月份推出石蚵文化節,安排大家來「蚵村」古寧頭訪蚵田、剝蚵、嚐蚵,領略蚵村風情及不同風味的文化饗宴。李文俊希望經由「石頭蚵」的促銷活動,向鄉親、觀光客大力推銷鮮美的石蚵,以及特有的石蚵文化,並結合觀光、生態等資源,塑造地方產業特色,為地方上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提高蚵民收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