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自來水廠建廠四十周年感言

發布日期:
記者: 翁自保報導。
點閱率:726

壹、前言

水、陽光、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最寶貴的資源,陽光、空氣人們可以在大自然中直接攝取、享用,惟獨生活及飲用之自來水需經過取水、貯水、導水、淨水、送水及配水等物理、化學之處理過程,方能成為純淨衛生之自來水,可送達各家戶飲用。

自來水與國民健康、生活環境、工商發展有密切之關係,自來水事業為國家最主要的基本建設之一,亦為公營事業之一環,具有供水區域與經營之獨占性,主要著眼於水為人類及萬物生存與民生必需不可或缺,且難以取代之要素,是國家文明與現代化進步之指標。

台灣最早有自來水始於民國前16年(日據時期),於淡水規劃並於民前13年3月完成供水,其後陸續於台北、基隆、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都會區以及鄰近之鄉鎮大力建設自來水設施,至民國29年,每日出水量達23萬6千立方公尺,供水普及率為22.1%。於台灣光復後,至民國52年底,全省自來水系統230個,普及率32.7%。

在台灣逐步推動建設自來水設施之際,金門還停留在原始的汲水方式。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用水,都是靠屋後的那口淺水井,附近十幾戶人家共用這口井,大家輪流用水桶打水,有時水還不夠,水質好壞?是否有大腸桿菌?誰懂?誰又在乎呢!打好的水,大家不是用抬的,就是用挑的,將之倒進天井的水缸裡,打水挑水是每一家戶每天不可缺少的任務;而在夏天,井邊也成為大家沖澡的地方。我們從不知道在家裝個水龍頭,水就可以流進家裡,「自來水」是何物?對大家來說,相當陌生,更是妄想。

然而在民國54年,先總統 蔣公到金門巡視時,看到金門還是用原始的方法汲水飲用,水質又不佳,用水不易,乃特別指示「鑿井築壩、開闢水源,試辦自來水供應,以解決地區軍民用水之苦」。因此金門縣政府奉示於民國55年4月1日成立「金門縣自來水廠」,展開了金門「自來水」供應的新頁,創辦初期以試辦城區供水為構想,57年始發展鄉村簡易自來水,屈指而算,今年4月1日自來水廠成立整整滿四十個年頭,水廠一路走來蓽路藍縷,也一直在成長茁壯,更與地區民生發展息息相關,其中的點滴老員工最清楚,但檢視回顧四十年來水廠的發展歷程與建設成果,今昔之比,水廠員工默默辛勤的付出,卻是應該給予加油喝采。

貳、水廠沿革與回顧

  一、在組織發展方面:

為改善金門軍民用水,符合衛生要求,增進健康之宗旨,水廠於民國5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創辦初期以試辦城區供水為構想,因此供水範圍僅限於金城城區,規模不大,展開了金門自來水的新頁,但較台灣最早有自來水足足晚了60年。迨至57年始逐步擴大供水範圍,發展鄉村簡易自來水;63年則以改善軍民用水,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環境衛生之改善為發展宗旨,設置金城、金湖、金沙、烈嶼等四個服務所;65年擴大供給設施,並為改善原水水質於82年增設污水處理課。至83年更進一步推動金門地區給水改善工程,將六個各自獨立的淨水場,重新規劃整合成三個淨水場,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給水效率。

水廠其編制員額,民國55年設置時,置職員4人,技工工友4人,合計8人;民國56年7月再檢討擴編為職員6人,技工工友5人,合計11人;63年5月再擴編員額,職員員額為9人,雇員6人,技工30人,臨時工4人,合計49人;69年8月再建議擴編為職員22人,雇員6人,技工37人,工友2人,臨時工5人,合計為72人;82年再修改編制,職員31員,作業員89員合計120員,沿用迄今。目前本廠設有行政課等六部門,並在供水課下置金城等四個服務所。實際員額計職員24人,作業員88人,合計112人。

二、在水資源開發方面:

金門由於東半島多為花崗岩地質,且太武山直立中央,因此四周平地沖積含水層淺薄,除成功、瓊林附近含水層豐富外,其餘地帶地下水有限,因此東半島自來水源多依賴湖庫水源。在西半島地區,由於地質透水性良好,地下水豐富且水質佳,故金城、金寧兩鄉鎮,均以地下水為自來水水源。在小金門則以地面水為主,地下水為輔。

回顧地區水資源開發,在地面水源方面,最早是開闢太湖水庫,於56年6月完工,總蓄水量為114萬餘立方公尺;58年2月擎天水庫完工,蓄水量為25萬立方公尺;59年7月小金門蓮湖水庫竣工,蓄水3萬立方公尺;同年10月亦完成菱湖水庫,可蓄水量為9萬立方公尺;60年8月西湖水庫亦完工供水,蓄水量為14萬餘立方公尺;榮湖水庫舊名沙美水庫,為解決金沙鎮農田灌溉及軍民飲用水問題,於62年12月動工,翌年3月底竣深整治完工,蓄水量為40萬立方公尺;66年9月金沙水庫完工,蓄水量為51萬立方公尺;田埔水庫則於70年10月竣工,蓄水量為59萬餘立方公尺;71年3月再完成瓊林水庫,蓄水量33萬餘立方公尺;陽明湖水庫83年4月落成,蓄水量36萬立方公尺;山西蓄水塘於86年9月興建完成,蓄水量為22萬立方公尺,蘭湖興建於57年8月,最初蓄水容量僅17萬立方公尺,並未納入自來水系統,迨至90年10月整治竣深,蓄水容量,增至為36萬立方公尺,於92年4月加入自來水營運。地區地面水開發由56年的114萬立方公尺,經過浚深、整治及新水源的開闢,到94年底已高達556萬立方公尺,成長4倍。

地下水源開發方面,在金西地區,這四十年來均維持22口深水井左右,最早之三口井為安老院前、法院右側、原地政所旁,係於55年所開鑿,安老院前之深井至民國92年還在使用,算是最古老的深水井,平均每日每口井出水量約在250立方公尺;59年開鑿榜林圓環旁水井,目前還在使用,66年則再開鑿西埔頭等四口,69年又開鑿東洲路口等四口,嗣後在民國70年以後,為應供水需求,又陸續開挖數口。地下水抽取量在81年為238萬立方公尺,85年為262萬立方公尺,90年已高達333萬立方公尺,最近三年為92年為352萬立方公尺,93年為381萬立方公尺,94年降為為352萬立方公尺。

三、淨水與供水設施方面:

自來水廠於67年已設有太湖、榮湖、擎天、蓮湖等四個淨水場,並設金城、莒光、榜林、后盤、西浦頭、成功、瓊林、黃龍潭、田埔、后水頭、青岐、后頭、西方等供水站,及陽明、武揚、西山前、中蘭等加壓站,並於69年興建田埔、西湖兩淨水場,並再擴建蓮湖淨水處理場。後大、小金門所有小淨水場經整併為太湖、田埔、擎天、榮湖及紅山等五座淨水場,嗣因設備老舊,且容量不敷使用,經檢討後予以淘汰或更新。在淨水場方面,民國86年,完成榮湖淨水場改善,由原設計最大處理量1,200CMD,擴增至10,500CMD。另紅山淨水場改善,由最大處理量1,500CMD擴增至3,000CMD。太湖淨水場則在民國87年完成改善由原設計最大處理量4,000CMD擴至12,500CMD。為達到湖庫聯合運用,集中管理,降低處理成本,提升規模經濟效益,乃分別淘汰田埔淨水場及擎天淨水場,其原來田埔水庫之水源送至太湖淨水場處理,而擎天水庫之水源則抽至榮湖淨水場處理。

四、在配水規模方面:

最初配水規模由民國55年的年總配水量36,123立方公尺,民國60年的550,745立方公尺,民國70年的2,648,103立方公尺,民國80年的4,758,691立方公尺,民國90年的7,445,336立方公尺,逐年上升,92年上升為7,770,312立方公尺, 93年為7,863,380立方公尺,到達94年度因國防用水減少及漏水率降低,配水量降為7,060,059立方公尺。

每日平均配水量由民國55年一百餘立方公尺,到60年的1,627立方公尺,70年為7,353立方公尺,75年為11,716立方公尺,80年為13,036立方公尺,85年為14,002立方公尺,91年為19,081立方公尺,92年為21,288立方公尺,93年為21,543立方公尺,94年為19,342立方公尺。

供水普及率(佔供水區人口)由民國60年的32.28%,民國65年的81.09%,民國70年的89.26%,上升為民國80年的99.09%,民國90年則為94.79%,民國94年底已上升為95%。

五、污水建設方面:

為提昇地區居民之居家生活品質及維護環境衛生,並避免家庭污水及其他廢水流入湖庫,影響自來水供水品質,除於82年在本廠成立污水處理課之專責單位,並規劃建設金門第一期污水下水道建設計劃,期間自79年至92年,總經費計13.4億餘元,先後共興建五座污水處理廠,最大日處理量11,700立方公尺,並陸續推動污水家戶接管工程,完成主幹管∮300mm以上管線1,5288公尺,∮300mm以下管線107,410公尺,家戶污水接管戶數截至94年底已達3,794戶,接管率為率21.6%,現處理水量約4,000立方公尺,全國排名第三,僅次於台北市及高雄市。

、金門自來水之問題與檢討

本縣自來水開發,與其他地區一樣,同樣面臨水量多寡與水質好壞的問題,但目前是消費者導向的時代,如何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服務,亦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僅就這三方面提出個人之看法。

一、在水量方面:

金門地區因地形等天然條件,而無巨川長流,平均年雨量約1,047公厘,僅為台灣地區平均年降雨量之40%左右,且降雨時間與降雨分布極不平均,其中75%集中於4月至9月左右,復因年蒸發量約1,687公厘,形成雨量少而蒸發量大之乾燥氣候;另本地區現有水庫之水源多賴梅雨及颱風暴雨,雖已開闢多座水庫蓄水,惟其降雨時間短暫,加上集水面積狹小且河流短,以致大部分地區地表逕流不易聚集而直接奔流入海,水資源之涵養與開發困難,加上開放觀光旅遊及外流人口回流等因素影響,以及工業區的開發,現有湖庫水源,將形不足,故有足夠的水源,讓民眾有水喝,一直是這四十年來,自來水廠主要的任務與目標。

另在西半島之自來水源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為主,緣西半島地層多屬紅土、沈積土,透水性良好,地下水較為豐富,且水質尚佳,水量勉強滿足需要,但因本區之地下水係由豐水期之雨水入滲而成,且各透水層間並不相連故貯量有限,若加上氣象水文條件不穩定,及民間自鑿井之影響,以民國93年度自來水廠可用水井22口,年抽水量為381萬立方公尺,平均出水量約10,438CMD,然估計每年安全抽取量約為300萬立方公尺,目前地下水抽取量已超出安全上限,若水權不做合理管制,再持續擴大抽取,則有一天地下水可能有鹽化之趨勢。為此金門縣政府委託台灣大學辦理「金門地區九十三年度地下水水質、污染潛勢與海水入侵之評估」,且金門縣政府與自來水廠並已完成26口地下水觀測站網建置及觀測計畫,以電腦及時監測水位及水質變化,有效掌控與因變。

地區之自來水源,主要以湖庫及地下水為主,94年才加入少部分的海水淡化水。金東地區之金湖、金沙兩鄉鎮及烈嶼鄉,均使用湖庫地面水,以94年度為例,年供水量為336萬立方公尺,占總供水量46.05%;而金西地區之金城、金寧兩鄉鎮,則使用地下水,年供水量約352萬立方公尺,占總供水量48.11%;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為42.8萬立方公尺,占總供水量為5.85%。

就水資源供需分析,依照行政院於87年7月核定之「金門地區水資源整體開發計畫」,計畫期程計6年度(87年至92年度),總經費15.07億元,後經二度修正,期程延至96年12月,總經費調整為16.8億元,本計畫完成,使地區每日供水量增加14,353噸,則本縣每日供水量可達30,523噸,可滿足金沙地區至100年之用水需求。本計畫重要工作項目包括1.興建海淡廠,2.金沙、瓊林、菱湖、蘭湖、西湖等湖庫改善工程,3.西湖、東林、尚義等截水系統工程,4.下湖人工湖工程等。

就以往紀錄,金門發生嚴重乾旱影響供水情形並不多,雖部分年度蓄水量低於缺水緊急應變之水位,但都因及時颱風雨,化解此一危機,不像馬祖及澎湖縣,近三年來,年年由台灣運水,每年化費均上億元,此與本縣歷年來投入各項水資源開發有關。唯展望民國110年,若以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國防用水,與觀光用水等加以分析,以中成長用水需求作為供水目標,民國110年每日之用水需求為40,863立方公尺,而至民國100年地區之每日供水能量僅達30,523立方公尺,顯然不足,應綢繆再開發新水源。

二、在水質方面:

金門東半島水質不佳,一直是當地居民所詬病的事情,由於金門地區的主要水庫,其上游集水區皆為既有住宅聚落、畜牧場、農田、垃圾場,及營建工地,難以劃為水源保護區,水源受生活廢水、畜牧廢水、農田施肥、有機農藥、垃圾滲出水、施工棄土,甚至候鳥糞之污染甚鉅,再加上地質溶出及土壤沖出物質之影響,且水又不流動,長期靜置,致優養化嚴重,藻類繁殖茂盛,近年之監測結果,各水庫在「優養化指數」、「總有機碳」兩項指標均偏高。又因部份水庫遭海水入滲及底泥影響,鹽化嚴重,顯現在「總溶解固體量」及「氯鹽」等兩檢項之濃度偏高,以小金門的主要水庫|「西湖」及金沙地區之主水源|「榮湖」及「金沙水庫」為甚。近兩年來各水庫的「氨氮」、「錳」之檢測值亦有偏高之趨勢,旱季之原水水質亦呈現各種臭味,使淨水流程難以處理,造成口感不佳,為民眾詬病,而「總有機碳」乙項並未隨著家戶污水接管之普及性而有所減量,是總三鹵甲烷生成之元凶,亦是本廠供水品質受質疑之主要議題,更是急須因應改善之棘手工作。

所幸金門地區之工業尚未發展,無工廠廢水污染,而農田利用率不高,且農業未能全面機械化,人為不當施用農藥不嚴重,故各主要水源目前尚未受到「重金屬」及「有機農藥」之污染。

由以上說明,金門湖庫水質問題的癥結,在於上游集水區未受保護,依法劃設「水質水量保護區」致受污染,營養源豐富;雖生活污水,已透過興建污水處理廠並辦理家戶污水接管,加以截流處理,但已完成接管區域,後續新建之建築,卻未接管,形成新污染源。另水源並非活水,致溶氧不足,藻類繁殖茂盛,水質優氧化嚴重。在集水區之特殊地理環境及生活農牧現況,難以改變的現況下,若無境外之其他優質水源替代下,或依法劃設「水質水量保護區」,加以保育,以減少污染源,則未來地區之開發與產業之發展,地面水源污染將日趨嚴重,使目前之傳統淨水設施,難以負荷處理。在水質嚴重污染情況下,加上水資源缺乏且無替代水源可用之兩難情況下,旱季亦須取用藻泥臭水作為原水,其自來水水質當然難以符合民眾口感之需求。

水廠已成立40年,早期簡易自來水或陸續埋設之自來水管線,其位於村落內之管線,均已超過30年,由於早期淨水設備不佳,監測儀器欠缺,淨水人員專業訓練又不足,致自來水之濁度去除率不佳,懸浮粒子及天然界鐵、錳離子隨水流進水管中,長久沈積、附著於管壁,日積月累形成管垢,當管垢厚度到達一定厚度之飽和狀態,水管無法承載,則遇有如挖破管線或其他因素的停水,致管內壓力之劇烈變化或水流變異沖刷,則黑色管垢脫落,污染水質,形成所謂水黑水紅的問題,因此管線老舊造成的水質問題,亦是水廠必須面對的問題,故加速老舊管線汰換,不只可解決漏水率偏高問題,亦能解決因管線變異所衍生的水黑問題。(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