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文學開花結果台北飄香

金門文學開花結果台北飄香
文學島鄉,花果飄香!︽金門文學︾叢刊第三輯昨日假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縣長李炷烽特別前往主持,並與叢刊的作者群共同接受媒體的訪問,李炷烽強調,出版︽金門文學︾叢刊,就是要藉由文學書寫來豐富文化底蘊,成就金門文化新貌。
由金門縣文化局規劃、聯經出版公司執行製作的︽金門文學︾叢刊第三輯出版了。文化局表示,在縣府的支持下,從民國九十二年起,有計畫地策劃出版縣籍作家的文學作品集,以每年一輯的進度,在短短的三年之間,就已經累積到30本了。如果說,文學是文化的花粉,金門的文學花園裡已經飄出濃郁的香氣。
縣長李炷烽在發表會上也表示,「觀光立縣,文化金門」是金門建縣宗旨,長年以來,金門推動地區文化活動,「閱讀與創作」即為展現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標,金門縣政府策辦各種閱讀活動,帶動書香社會,舉辦創作研習,鼓勵人文書寫,文學活動讓文化課題更具張力,出版︽金門文學︾叢刊,就是要藉由文學書寫來豐富文化底蘊,成就金門文化新貌。
︽金門文學︾叢刊是金門縣作家的作品集,第一輯以定居國內鄉親作品為主,作者包括陳長慶、洪乾祐、黃克全、吳鈞堯、林媽肴、楊樹清、陳亞馨、許水富、張國治、歐陽柏燕;第二輯以旅居海外鄉親作品為主,作者包括黃東平、洪絲絲、東瑞、翁華璧、方然、張讓、吳玲瑤、黃美芬、李金昌、寒川;第三輯仍以國內鄉親作品為徵集對象。
創作者從旅居海外的僑胞到定居閩台的鄉親,作者年齡從年輕到老成;創作題材從異鄉的辛勤血淚到原鄉的安康喜樂,書寫範圍從個人到族裔,字裡行間充滿情感,見證著文化金門豐富而精彩的生命歷程。
文化局長李錫隆也說,過去幾百年來,金門一直是重要的僑鄉,也是中華文化的中繼站。先民們一波波地外出討生活,也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向外散布。他們隨著季節風遠赴南洋,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婆羅洲、汶萊、菲律賓等地;向東,他們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並且從台灣再遠渡重洋到達歐美各地。但是不論他們離鄉再遠,卻都會回頭看,也始終關懷金門的未來與發展。最近的幾十年,金門是兩岸交鋒的第一線,生活中瀰漫著煙硝味。
名詩人弦致詞表示,從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說起,他認為金門面對長達五六十年的對峙局面,對戰爭與和平的體驗比托爾斯泰更深刻、更複雜。因為複雜,所以豐富。他指出朱西寧、洛夫、商禽等知名作家以及許多名畫家,以金門為背景的創作都有深刻的意涵。
弦回想當年他在金門站哨的時候,每到黃昏的時候,總想著夕陽又落到共匪那邊去了,那個時候連晚霞都分兩邊。今天站哨的年輕人,心裡想的可能是,等我退伍後,要到對岸的廈門去旅遊。
弦面對金門縣長李炷烽的邀請,還表示願意入籍金門。他說他當年在金門住的房子是明代的建築,到現還保存著。他前一陣子還去看過,一直捨不得離開。他表示如果可能的話,將來要寫一本書,送給︽金門文學︾叢刊評審出版,那麼他也就成為︽金門文學︾叢刊的作者。
弦最後朗誦了︽水的記憶︾的作者蔡振念的一首小詩︿失落的島嶼﹀,作為整個活動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