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吳鼎信熱心指導新前墩社區學員學習陶藝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522
吳鼎信熱心指導新前墩社區學員學習陶藝

吳鼎信熱心指導新前墩社區學員學習陶藝

沾泥漿,捏陶土。放膽玩,用心塑!為了提昇社區總體營造的功力,金沙鎮新前墩社區規劃了陶藝課程,讓社區成員學習基本的技巧,並激發潛在的創意。

這一陶冶課程,是新前墩推展六星計畫的一項摘星課程,屬人文教育面向中的社區成長學習。

新前墩的陶藝課程除了捏陶土外,將來還有資源回收(鋼雕)和紙黏土製作等,都是由金門本土的藝術工作者吳鼎信擔任講師。吳鼎信要所有的學員大膽做,莫驚慌;不必怕,歡喜就好!他說:東西不必做得很像,重要的是生動,只要把感覺抓出來就好。

由於這個班是一個速成班,相對也考驗吳鼎信的功力。他沒有按步就班讓學員一招一式的學,而是講解基本的梗概和技巧後,就要求學員們放手去做,然後再按情況個別指導或協助。

吳鼎信把學員分成三組,一組搓土條,一組做陶板,一組隨興捏。搓土條的人用土條疊成杯瓶等容器;做陶板的人把土壓成平板之後,再一片、一片結合,塑成各種形狀。由於每個人做的東西都不一樣,課程結束之後,就可以辦一個小型的成果展覽。

在過程中,學員們最受用的技巧就是懂得用泥漿來當陶土的黏著劑;用報紙來當臨時的支架,把所需的空間撐開。有了這兩樣利器,愛怎麼做,就怎麼做。等作品完成、陰乾,放入窯中燒製時,報紙就會燒掉,留下空間。

學員中,有人做了一尾大魚,看起來已有幾分像;吳鼎信要她把魚尾外展,看起來就更有動勢;把魚腮割深,然後外翻,看起來就更鮮活。元件較小的,就提醒學員不要一直捏,因為這樣會讓陶土中的水份逸失,使陶土變燥,失去了可塑性。

在玩陶土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有回到童年的感覺。魏幼璇用陶板做成木屐,把土條編織成鞋帶,做得頗為精巧;但或許是知道泥漿的妙用,忍不住多用,造成糊化的後果。吳鼎信告訴她:細小的東西,漿水不可太多。雖然已經花了不少功夫,卻落得功虧一簣;不過魏幼璇依然興緻勃勃,重新再來玩過。

楊宜羚做的是一隻鞋和一隻手掌。手掌就直接以自己的手為模具,依樣劃葫蘆。

陳國鈞捏了小肥豬,嘴翹嘟嘟的;吳鼎信要他用圓球做成矮矮的短腿,再做一些仔豬搭配。

參加研習社區成員還有:陳維斌、許雪芳、陳維忠、李麗英、謝美華、李玉琛、陳俊彥、楊小瑩、楊幼菊、洪正芬、陳明娟等。許多學員們想得到卻做不到的部分,都可以向老師求救。當構想實現之後,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新前墩的陶藝研習,教室是設在鼎鼎軒的工廠。學員們利用晚上的時間,暫拋電視,遠離螢光幕,互相讚嘆或挖苦以求進步,讓休閒生活變得更有趣也更有意義。更重要的,他們是想要玩真的!希望有一天,可以讓手工藝,變成新前墩的社區產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