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餅 天天吃得到的閩南風味美食
金門在清明節或冬至祭祖有吃薄餅的習俗,但此一習俗隨著現代人生活腳步和飲食觀念的改變,吃薄餅只要想到要吃,幾乎天天都可以。因為薄餅皮在平日都可以買得到。
吃薄餅的習俗,相傳是與明代節制五省的蔡復一有關,在眾多製作薄餅皮的攤位中,位於金城鎮東門年近九十歲的楊張能宜老太太的「阿婆春捲皮」,由於所製作的薄餅皮又香又Q,香傳全島,成為民眾孝敬祖先、一解嘴饞的最愛。
清明、冬至為金門重要民俗節日,以薄餅祭拜祖先相沿多年,薄餅在地方上又稱為擦餅,是以薄餅皮包著菜蔬、肉絲、豆腐絲、海蚵、蛋皮等製作的餡料,成為一道閩南風味美食。
而在金門地方上,對於吃薄餅的由來,則有一段鄉賢報國的傳說。這段傳說提到,發生在明代熹宗天啟年間,蔡復一以都察院右僉都御使,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賜尚方寶劍,節制五省,征剿西南苗亂時。
相傳蔡復一不願黨附當權太監魏忠賢,遭魏忠賢屢屢用計加害,在平苗時,連下十二道文書並限期回覆,蔡復一由於軍務繁重,又在病中,實在窮於應付,已無暇用餐,其妻便將麵粉烘成薄餅,裹以菜蔬,懸在空中,讓他叼而食,後世遂有吃薄餅的習俗。並視為孝敬祖先的美食。
儘管傳說不可考,但是在清明、冬至祭祖大日子,地區家家戶戶有以薄餅孝敬祖先的習俗。其中,薄餅皮的製作,又以金城鎮東門一級古蹟「欽旌節孝坊」旁的「阿婆春捲皮」,出自四代家傳的楊張能宜老太太巧手,以皮薄、香Q聞名,讓民眾願意大排長龍等候,就為等剛出爐的薄餅皮,還有趕著郵寄台灣給親人一解鄉愁的。
而人稱「能姨」的楊張能宜,是在二十四歲嫁入同里楊家,帶著家傳的製作薄餅皮功夫「陪嫁」,這一手功夫,一擦六十多個年頭,在兩岸戰亂溫飽全家老少,也擦出阿婆春捲皮的名號。
楊張能宜表示,製作薄餅皮從挑選麵粉、和麵、到最後擦皮,成功的秘訣就是每一道手續都不能有一絲馬虎,尤其最後一道擦皮的火候,拿捏要準,否則將會前功盡棄。
金門開放觀光,走訪一級古蹟「欽旌節孝坊」,不妨順便見識楊張能宜一手阿婆薄餅皮的功夫,以及嚐鮮,並品味蔡復一軍中報國的故事,相信一張薄薄的餅皮,能帶給旅途更多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