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道上》到山后民俗村記得摸龍頭
■摸龍頭
摸龍頭,蓋大樓。摸龍尾,賺用費。摸龍嘴,大富貴!
到金門民俗文化村觀光,領隊們常會引導遊客做一件事,那就是摸摸王氏宗祠外自然天成的風水石,再摸摸福德神龕裡的風水石。領隊們帶頭用閩南語唸著:摸龍頭,起大樓。摸龍尾,賺家火(家火:可解釋為生活開支)。遊客們一聽到可以蓋大樓,賺大錢,往往會激起一陣熱情,努力摸它一摸。
王氏宗祠的風水石是龍穴嗎?眾說紛紜!有人說:龍穴云云,是王昇(前總政戰部主任)所起的頭。有人卻說:王氏宗祠是牛穴,並非龍穴,但卻是王家人某種魅力的源頭。
至於摸龍頭起大樓之類的順口溜,有一種說法是移植自臺灣十八王公廟。遊客到十八王公廟,解說人員也會教他們:摸狗嘴大富貴;摸狗頭賺錢蓋大樓;摸肚子跟腳,年年做到好工作,從頭到尾,保佑全家平安。
一位領隊說:這類順口溜本來就是順口說說的,家家版本不同,為的是製造一些趣味,也討個吉利。
■三獻禮
清明已過,穀雨將臨,各個家族的祭祖活動已經告停。不過,各姓佳城(墳墓),因為重新清理過,在山林或路旁冒出墓龜或石碑,透露出許多來歷。
在清明期間,許多家族都有吃頭的活動。儒林衍派沙美張氏的掃墓、祭祖、吃頭等活動儀節隆重,頗有自己的特色。
儒林張的掃墓活動是在清明節的早上,目的是慎終追遠,傳達孝思。祭祖和吃頭大約在午時(十一點到一點)。他們先拜文昌,再拜福德,都是三跪九叩;接著又以改良式的三獻禮,祭拜列祖列宗。
文昌帝君是文章司命,獲萬代宗仰,因此要感戴帝德的祐啟,使子弟親仁尚義,代代書香。祭拜福德正神則是感謝祂福被萬姓,使家家迪吉,戶戶安寧。
三獻禮是為了讚美祖先守經傳道,紹武傳芳,並期勉後世子弟要繼承先人遺志,敦親睦族,榮祖耀宗。儀式中間穿插了大樂、細樂演奏,顯得禮樂煌煌。三獻禮之後,主祭者還要飲福酒,受福酢。主祭者總共要拜上二十拜。儀式雖然已經改良,仍頗為繁複;祭品則不使用青豬羊及毛血。
祭禮之後就是「吃頭」宴。沙美張氏以滿十六歲為成丁,可在清明節參加吃頭,相當於成年禮。振字輩的新生代還不到吃頭的年齡。已婚男丁必須輪值籌備清明祭祖及吃頭活動,但一生只需輪值一次。
吃頭宴是一年一度的家族大聚餐。今年,從珪字輩到璋、延、雲、仍、祉祚等七代,團團圍坐在家廟裡吃頭,並以人頭的多寡,通過舉族攸關的大事情。
吃頭、祭祖活動,對年輕的一代,可能覺得不值得一哂;更因為社會變遷,許多東西已無力傳承。隨著傳統文化的消逝,這一類血源文化,就越來越顯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