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烈嶼鄉情》羅厝漁村居民純樸人情味濃以羅姓為大宗

發布日期:
記者: 洪志慶/特稿報導。
點閱率:769
字型大小:

羅厝社區居民生活純樸,饒有人情味,居民靠做工、捕魚、種田、開餐館為生。居民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彼此相互幫助與扶持,尤其是理事長吳龍山更是熱心社區事務,經常出錢又出力,帶領居民來推動會務工作,促使社區和諧。該社區也經常利用節慶辦理活動,促進社區團結和樂,達到社區居民聯誼、關懷、互助之效果。

最近,羅厝社區針對「新烈嶼人」規劃之電腦基礎班,由烈嶼西口國小鄭素雯老師擔任講師,上課以來,迴響熱絡。

羅厝現今之姓氏以「羅姓」為大宗,據考羅氏先祖於明中葉時遷居於此。宋朝有吳四十三郎者,自泉州隨駕南下,其孫名安遠避至烈嶼,後卜居上庫,派下「吳姓」則由分居羅厝。烈嶼之「洪氏」皆係唐以後來者,由「青岐洪」分居現今羅厝。「陳氏」為明中葉由廈門店遷來,定居湖下,羅厝之陳與湖下為同一支派。其餘「江」「李」「錢」等均為後來遷居而來之宗姓。當時羅厝依山面海,居民均以捕魚為生,並兼從事農耕,後因部隊移防金門,在羅厝附近駐軍人數眾多,村民才逐漸從事商業行為,經近年來的社會型態與觀光開放,餐飲逐漸取代了漁業的行為。

在烈嶼的社區環境中,該社區各項活動主要以西湖古廟之活動為中心,在廟會慶典中顯示社區之活力與尊嚴。每年之媽祖聖誕及春節期間舉辦之「掛香」,活絡了社區之動力。因該社區在六○年代均是以漁業發展為重點,且當時漁獲量之多,經濟之繁榮,更帶動了社區之進步。

烈嶼地狹人少,在文獻上之記載皆以金門本島為主,小金門部份著墨甚少。依道光年間之行政區劃,烈嶼為二十都,烈嶼保(二十都僅轄烈嶼一保)、共分三十三鄉,羅厝為其中一鄉。民國四年,金門合浯洲、烈嶼、大嶝、小嶝四島設立縣治。設縣後,保仍舊,只是都的次第及鄉之數目名稱,略有更易。烈嶼由原二十都改為第五都、烈嶼保,共有三十二鄉,羅厝亦為其中一鄉。民國二十四年,金門縣試行地方自治,區域或多少有變。民國三十九年金門為軍管區行政公署時期,烈嶼之行政地位不變。民國四十年七月,金門縣設五區,烈嶼為其中一區。民國四十二年,金門復行縣治,將各區改為鄉鎮,全縣分設六鄉鎮,烈嶼鄉轄下八村,其中羅厝與湖下合為羅厝村。四十八年七月,行政村變更為五村,羅厝改為林湖村轄屬,迄現今為止均維持現行制度。羅厝於戰地政務時期,曾改名為「四維」,八十年間因村民及鄉僑反應,乃改為現今之村名「羅厝」。

「秀才厝」位於烈嶼鄉上庫村,是清末秀才吳文長的故居。此宅應係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有一百六十年的歷史。雙落雙護龍的形制,門口埕有院牆環護,佔地寬廣,格局宏偉,是烈嶼最大的古厝,地方稱「秀才厝」。

秀才厝在構造上是三落三合院,建材運自福杉集散地的福州,紅磚自廈門運來,石料採用泉州白石。宅第在配置上,從大門到前亭院、前廳、天井、大廳、亭院、前落房、東、西廳、前、後房、廂房、廚房、廳等,格局也有一定的考量和設計,大小就有二十多間。

金門地處台灣防線最前端,歷經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炮戰等戰爭的洗禮,可是這些可怕的戰爭並未奪去金門人鬥志,反而使得全縣軍民精誠團結,建造全國最堅固的防禦工事來保衛他們的家鄉,這些的紀念建築及工事目前散落金門隨處可見。八達樓子,位於烈嶼西宅村前,是一座方形城堡式建築,有旋梯可達樓頂。樓頂上塑有七戰士雕像分據四方,或作射擊狀,或作投石狀,栩栩如生。八達樓子,是紀念民國廿二年抗日戰爭中,駐防長城部隊,在古北口一役死守八達樓子的七勇士,以寡擊眾的英勇事蹟。部隊於民國五十五年駐防烈嶼,為樹立長城典範,發揮以寡擊眾精神,特予仿建,藉以表彰忠烈。湖井頭戰史館,位於烈嶼鄉東坑村前端,當年鄭成功雄據金廈初抵烈嶼時,即附近登陸。湖井頭是烈嶼的一處心戰喊話前哨,入口處於民國七十七年改建為「湖井頭戰史館」,展示烈嶼有關歷次戰役史料及各級長官巡視照片資料。館內並設有高倍率望遠鏡,供參訪遊客眺望大陸。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