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攻錯王世昌完整地陪沙中成長茁壯
金沙國中創立已四十多年了。初期,學生在上學途中,會順道撿拾「戰備石」,以供鋪設學校運動場之用。戰備石是阿兵哥蒐集來的,軍方為此曾到學校興師問罪:::。
這樣的場景,至今還鮮活地留在王世昌的記憶中。從有金沙國中成立的那一年起,王世昌就來到沙中服務,如今過了四十年。
王世昌於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一日到沙中擔任臨時人員,從刻鋼板開始做起;五十五年一月一日納編為正式的幹事。四十年來,校長已歷經十一任,校園的建築也已經建建拆拆,樣貌全變了。只有這位資深的員工,至今還留在崗位上,完整地參與了沙中的誕生與成長。
他從五十七年開始就擔任事務組組長,六十二年擔任出納組長,七十年回任事務組,一直待到現在。眼前沙中校園中,每一棟校舍的興建,幾乎都是由他經手,或是有他的參與。
王世昌表示,沙中的第一任校長是盧錫銘,第二任是謝炳南,第三任是何之。在草創之初,校園的建設尚未完備,教職員與學生都很辛苦;學生上課之餘,還得幫忙做工、勞動。在何之的任上,為了闢建運動場,曾規定學生每天要帶石頭到學校。學生們上學途中,常順手將阿兵哥蒐集並堆置在路旁的戰備石,拿到學校交差;因此,軍方曾追、追、追,跑到學校來交涉:::。後來,學校用學生們揀來的石頭,鋪成了運動場。如今,沙中的操場,已經是整建過的現代化塑膠跑道,但底下的基礎,仍是當年的那些石頭。
王世昌剛到沙中時,學生只有五班;到了民國六十四、六十五左右,曾經出現過二十五班,人數約一千三百人,算是極盛時期。早年的師資主要仰求外來。老師們住在學校宿舍,不但生活在一起,還得一起躲砲彈。當時,人員的流動率很高;有時開學已過了好幾周,老師還沒來報到。民國六十七年以後,金門本地的師資多了,情況也就開始穩定了。
王世昌的太太就是現任的金湖國小校長陳麗玉,兩人在金門高中是學長、學妹,相差一年。婚後,陳麗玉之所以能夠不受家庭婦女角色牽絆,繼續到師專、師大進修,參加校長儲訓,並先後擔任賢庵、開瑄、沙小、湖小等校長的工作;原因之一,就在丈夫是個好男人,能分攤家庭責任,照顧三女一子。王世昌在總務方面的工作經驗及專長,也對陳麗玉治校有所幫助。
陳麗玉表示,王世昌做事一絲不苟,服裝儀容更是整整齊齊。每一個人都是團體中的螺絲釘,但他卻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很重、很重,好像學校沒有他不行。有一回,陳麗玉生了一場不小的病,王世昌護送他到臺灣就醫,很快又趕回工作崗位:::。
從高中畢業就到沙中服務,王世昌對沙中有極深厚的感情,他的子女也經過這所學校的薰陶而育成;因此,他回報給沙中的,就是認真工作。
王世昌認為,總務處各組的工作雖在幕後,不容易被學生認識,但辦學要出色,一定要各單位配合。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各種軟、硬設施都能安排停當,才能讓教學品質更加出色。他與沙中相守已經四十年,總有一天,他會退休;他希望接棒的同仁,繼續努力於此,讓沙中的校務推展永遠保持順暢。
「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這位資深員工的心中,對這兩句教育政策的標言最為深刻,主要是與當年慣於傳述這兩句話的老校長謝炳南有關。謝炳說話帶點特殊的腔調,那個聲音,讓他牢記在心。
過去,學校的教育目標,要為國家教出光明正大而率真的讀書人,不論教職員工,目標一致。如今,教育政策強調的則是多元:::。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已經改成堂堂正正的好國民,但不再是被奉為圭臬的警語。
去年,金沙國中舉辦四十周年擴大校慶,王世昌以資深教職員的身份接受表揚。這份榮耀,是他用四十年的青春歲月掙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