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吳秀嬌:家廟、古墓、族譜是金門重要文化財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580

在茫茫人海中,金門人的能見度在那裡?金門之所以還沒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失去自己的特色;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金門人很好的宗族文化,維繫著海內外的金門人。

在金門的傳統文化中,宗族文化是一大要項。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總幹事吳秀嬌認為,金門的宗族文化有三寶,那就是家廟、古墓和族譜。她認為,適時舉辦「世界陽翟日」、「世界英坑日」、「世界後浦頭日」::,將是金門走出島嶼,迎向世界的發展之道。

宗族文化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過去都是在家廟和聚落當中,由父兄傳授子弟奉行;不過,吳秀嬌主張讓學校把相關人才的培養,納入學校正規教育的範疇,她已在剛舉辦過的金門縣政發展研討會中提出這樣的主張。

吳秀嬌設問:在金門的教育中,可不可以找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特色?如果能掌握自己的特色,就可以獨步臺灣,甚至是整個華人世界!她認為家廟、古墓、族譜,都是金門重要的文化財,應該把相關內涵的傳承,落實到學校的教育裡面。

她說:家廟奠安等各種禮儀,非常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若不及早開始做,金門的文化就要發生斷層了!現在的宗廟禮儀,參與的人員已經越來越少;有些地方,連扛個轎子的人都沒有,連敲鑼打鼓都不會。家廟裡的禮生也不足:::。

何斗的陳為仕老師,年紀已經七、八十歲了,一天到晚還要到處去教小孩子,一心一意就是要傳承文化,讓宗族禮儀沿續下去。然而,宗族文化的傳承,靠民間的力量已經漸漸不可能,今後要靠學校,靠政策!她說:金門的教育想要辦得有特色,傳承宗族文化就是特色!把宗族文化的內容加到學校的課程中,才能沿續,並形成觀光事業中的文化資源。

如果金門自己的主體文化沒有建構起來,將來大三通一啟動,大陸人來了,金門人就不見了。金門之所以一直很了不起,是因為過去有很好的傳統文化,維繫著金門人,可以讓海內外的金門人,都認同這塊土地。

雖然學校的師生要面對學測等種種關卡;不過,吳秀嬌認為,金門子弟所受的教育向來是比較寬鬆的,一直沒有揠苗助長的現象,這讓金門學生成長得不錯,潛力也很大,不像許多臺灣學生,被壓榨到沒了力氣,等到拚上了知名大學後,只求低空飛過;反觀金門的學生,到了大學階段,則是越戰越勇,這就是金門的優勢。

她說,金門很多問題,只要人潮一來,通通可以迎刃而解,但文化若不傳承,金門的優勢就會就此消失。

吳秀嬌在一篇︿以金門宗族活動結合觀光發展﹀的文章中指出: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後,金門已經成了所謂的「閩南文化的基因庫」。現在,中共當局已決定把福建、漳州、泉州一帶規劃為閩南文化特區,這將是金門的優勢所在。

金門有一千六百年以上的人文歷史。公元九一三年,陽翟陳氏就已經在金門開基,如果能籌備紀念陽翟陳氏開基一千一百年的「世界陽翟日」活動,將可以讓宗族文化重獲重視。同樣的,也可以籌辦「世界英坑日」或「世界後浦頭日」。

去年,汶水頭和后浦頭在大陸的親族,總共有二百八十五人專程到金沙鎮瞻謁奉祀黃偉的宗祠、宮廟及其故居、墳塋(他們只想到先人的地盤上「觀光」);帶團的黃種例表示今年還要再來。今年十一月,賢聚盧氏宗親將舉辦家廟奠安活動,他們已經號召大陸、臺澎等地及印馬新等國的鄉僑屆時返里。今年十二月十五日,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將舉辦世界金門日活動。吳秀嬌認為,這意味著,遍布世界各地的金門人,就是金門發展的最大優勢;這一優勢,要靠金門的宗族文化來維繫。

要維繫金門的宗族文化,學校的教育、政府的政策等,各種力量都要被納入,不應該任民間自生自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