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人才輩出星張氏宗親一行抵沙美謁祖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1,559

「弓長」張,遍華洋;走天下,把姓揚。五湖遊,四海航;闖世界,不忘鄉!世界張氏宗親的懇親大會,明年將在新加坡舉行,預計有二千多位世界張氏宗親的代表參加。新加坡張氏總會及儒林張氏公會,專程返鄉邀請金門的張氏宗親赴會。

新加坡張氏總會會長張允伏身兼世界張氏總會名譽主席,系出金門張氏儒林衍派頂房|沙美就是他的原鄉。二○○七年世界張氏懇親大會將由新加坡張氏總會及新加坡儒林張氏公會合辦,張允伏與儒林張氏公會的主席張順團率團到金門謁祖、訪親,並邀請金門張氏宗親會組團到新加坡,共襄盛舉。

根據新加坡總會的資訊,張姓的歷史悠久(得姓自五帝時的張揮),人材輩出。兩千三百多年前,張儀擔任秦國丞相,在戰國七雄中,以連橫策略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打下基礎。二千一百多年前,張騫西出陽關,打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

近代的張氏移民,曾經漂洋過海,渡東瀛、下南洋,走海外:::,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二日,中國大陸的張福林駕駛宇航飛機|哥倫比亞號遨遊太空,更把張氏的行跡推展到外太空。

如今,在中國大陸,以姓為張氏的人有一億多,幾乎每十二個中國人,就有一個人姓張。在韓國,有一百萬人姓張。

世界張氏懇親會明年將在新加坡舉行,為了團結世界各地的張氏宗親,張允伏、張順團在籌備期間,專程到世界各國去邀請各地社團。昨天午與儒林衍派沙美張宗親會聯誼,昨天晚上則與金門縣張氏宗親會聯誼。昨天中午,張允伏等一行二十多人,搭乘專車抵達沙美,到張氏宗祠上香謁祖;沙美張氏理事長張金福、常務理事張炳順、理事張水團與宗長及宗親會幹部熱情相迎,鞭炮震耳。金門縣政顧問張邦育、張雲羽也一路相陪。

廿多名新加坡團員中,包括張雲峰(美亞貿易有限公司中國部總經理;博士)、張群發(新加坡張氏總會副會長)、張順盛(世界張氏總會主席團成員)。

張順團在新加坡是第三代移民。他表示,新加坡儒林張氏公會的成員,主要來自福建同安儒林,總會的成員則涵蓋福建、海南、浙江等。在張氏宗親的活動中,除了過年團拜、清明祭祖、中元祭祖,還有每年三月十五日的保生大帝廟慶。新加坡的華人,父祖輩很多都是靠著一條背心、一條短褲起家的;他希望在族人的聚會裡,年輕一輩能學習父祖開闢的精神。

張允伏他出生於沙美。六、七歲時,在沙美讀小學一年級時,為了「逃日本」,才與母親前往新加坡,與在當地行醫的父親團聚。不過,他的中醫父親後來仍被日本殺害;張允伏與哥哥張允中等幾個兄弟,靠空手起家,創建了龐大的家族企業。張允中後來成了勝獅貨櫃企業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主席;張允伏則成了亞美集團的董事經理,事業體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臺、港、越及中國大陸等地。

金門縣張氏宗親會理事長張光海昨天代表全體成員迎接這些新加坡客。他希望這種尋根、謁祖的活動,能常來常往,凝聚共識,以促進兩岸三地及世界各地張氏宗族的大團結;希望以木本水源做基礎,宏揚祖德宗功,尋求族群更大的發展。

記者張建騰/金沙報導

儒林衍派金門沙美張氏宗親會昨日贈送︽金門沙美張氏宗祠2003年奠安紀念專輯︾給遠道而來的新加坡同宗。紀念專輯厚達二百三十四頁,記載了張氏家族的遠祖、族史,介紹了宗族文化,並為宗祠奠安的禮儀做了全紀錄。社團法人金門縣金沙鎮沙美張氏宗親會耗資百萬,以精裝及彩色印刷,出版︽金門沙美張氏宗祠2003年奠安紀念專輯︾三千冊,書末還附有錄影光碟。除由各房子弟收藏外,還慨贈各文教機構及文史工作者;如今則藉由新加坡張氏總會及新加坡儒林張氏公會之手,讓有聲、有影的在地宗族文化,可以飄洋過海。

金門沙美張氏的堂號為「儒林衍派」,是「清河衍派」的分支。張氏的得姓始祖是張揮,距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清河」以漢代張良為始祖,距今約二千年。開閩始祖為張延魯,其子張鏡齋為「儒林」的開基祖,距今已千餘年。沙美張氏原稱「金砂張氏」,肇基於張福星、允三、儀福三兄弟(沙美三公;三公的父親為),距今約七百年。

自「沙美三公」肇基於沙美,可能就已有宗祠的建立;迄明代萬曆年間仍有,但後來卻燬於兵火;一直到清代雍正、乾隆之間,又重覓新址倡建。此後屢圮屢修,民國十四年、六十二年各有兩次奠安;八十五年籌組社團法人後,八十六年十二月又拆舊搆新,九十三年奠安。鑑於張氏宗祠自清代重建後,歷經二百年,每次重建都只有簡單的記載,不足以使族史源遠流長;因此,九十三年籌備奠安時,張氏宗親便計畫將族史、祠堂建築、奠安禮儀整理出版,希望祖德宗功可以隨文字、圖片的傳播而不朽。

︽金門沙美張氏宗祠2003年奠安紀念專輯︾的正文共分十篇,依序為:︿歷史回顧﹀、︿建築之美﹀、︿迎主迎匾點主入龕﹀、︿慶典活動過程﹀、︿迎請萬安堂眾神﹀、︿各界姻親宗親慶賀獻詞﹀、︿典儀粲備祝文嘉頌﹀、︿沙美張氏宗親會﹀、︿宗親專文﹀、︿公告謝啟﹀。此外,在正文前、後還有︿序﹀、︿編輯感言﹀和︿跋﹀。

專輯的總編輯為張璋全,責任編輯為張雲盛,顧問為張邦育、張泗平、張雲鐵等二十三人,指導為張國賀、張炳順等十二人,總監、編審為張金福、張金溫等四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