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六代同堂黃清池:百年來沒出過這麼好的政府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訪報導。
點閱率:403
字型大小:

大麥粥是「珍珠糜」,醃魚乾像「鳳眼鱠」;皇帝佬兒也誇過|遇飢得飽即堪膾!出生於金沙鎮浦頭村的黃清池今天將滿一百歲,老人家曾吃過沒得吃的苦頭,當年只要有得吃,就算是山珍海味!

如今,黃清池生活過得很愜意;他很滿意地說:百年來沒有出過這麼好的政府,讓老人家每個月有錢領::。

從小到大,在生命中,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黃清池總是時時勞碌,卻沒得吃;或許是因為吃的東西得來不易,吃起來就特別香甜。他種過大麥;他說,大麥猛力脫穗之後,就會出現白白的子實;把大麥仁焢成粥,味道很甜美;另外,在舊時,還有一種醃製的小魚乾,是百姓有機會吃得到的。這兩種東西,就像是他的「珍珠糜」和「鳳眼鱠」(鱠用金門話應唸成鱖,第二聲)。

不論大麥粥或是醃小魚乾,其實都是粗陋的食物,但在吃不飽的年代;只要吃得到,就是好菜。為此,黃清池講了一段正德皇帝的傳說故事;他說,正德皇帝微服民間時,曾經斷糧,在極度飢餓之際,吃到了民間的大麥粥和麥螺鮭,覺得強過山珍海味,於是這兩種食品就有了「珍珠粥」和「鳳眼鮭」的美稱。後來,正德皇帝又吃了一次他所課的謂的珍珠粥和鳳眼鮭,卻覺得粗糲難以下嚥,因為後來已經沒有飢餓難耐的情境。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金門人總是食不求飽的,因此大麥和魚乾,一直是黃清池眼中的珍珠糜和鳳眼鱠。

黃清池九歲就開始犁田。他排行老二;十二歲時喪父,因長兄下南洋,家計由他與母親共同撐持。當年的主食是番薯,吃的方式只能用番薯頭入水滾,一家人一人一塊,平均分配,清楚明白;不能剉成籤,否則人多吃了,就會有人少吃。

早年他幫人做工,一天的薪資是二角半。他也做過馱運|在馬上套馱架,一次載兩個人,由金沙運到金城再走回來,可以得到八角,大約可以換一斗米。來去一趟,天都快黑,但可能會有第二趟生意,只好再走一趟。回程時,人已經累到趴在馬背上睡著;不過識途老馬會乖乖地送他回家::。

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侵華,佔據金門八、九年。在那段時間,黃清池必須播米,種鴉片,插甘蔗,植大麥。他的水田闢在蔡店,一年可以二穫;六月和十月都都收成的季節。鴉片會開紅、白、綠等五色花朵,收成時,得在晚上割取,早上收取罌粟汁。罌粟汁只能向日本人換布或菸,收不到錢;若是有私留,則會遭毒打或灌水。

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戰時,黃清池連人帶馬都被徵調去古寧頭參加運補;他看到海上填得滿滿的帆船,都是共軍的。他的工作是讓馬扛著輜重,為軍隊帶路,往金城、往金沙、往金湖。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他雖然已過了被徵調的年齡,卻還是被抓去料羅搬運船貨,來去大、小金門。他和另一名同伴,一連做了十幾日,卻沒有人來替,只好牽著布袋頭偷跑,但運氣不好,被抓了回去,又做了幾天才得以脫身。

砲戰期間,海外盛傳金門遭到砲轟|一公尺一發砲彈。南洋的親戚都說:沒有金門了!不過,不但金門島還在,黃清池的人也還在;他經常出現在沙美的萬壽亭中,與其他老朋友談天說地。有一回,幾個老人家聊起三國志中的張飛,內容是不要易怒,以免英雄氣短;結果被寫入新聞報導,老人家至今還不時提起這件事情。

黃清池辛苦了一輩子,卻有一個六代同堂的晚年。他輪流在四個孩子家中接受奉養,自覺子孝孫賢,生活美滿。走過一百年,他的立身處之道,就是不要做匪類;他的兒子們從他的言教和身教中所學到的,也就是「不負於人」。

對黃清池來說,最令他讚口不絕的,還是老人年金這項社會福利金。他念念不忘地說:一百年(或幾百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好的政府!

光陰如白駒過隙|當年趴在馬上睡著的是前途坎壈的年輕人,如今卻已是子孫滿堂的百齡人瑞。過去的苦,現在回想起來,就像黃梁一夢。夢裡的黃梁不是別的,正是大麥粥和醃魚乾,也可以想成珍珠糜和鳳眼鱠!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