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廈門愛樂藝術總監鄭小瑛談土樓回響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縣府報導。
點閱率:340
字型大小:

因為身為客家女兒,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鄭小瑛對於以閩西山歌素材為音樂基調、反映客家人奮鬥發展史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有著較一般人更為深刻的體會與感情。

鄭小瑛的故鄉在閩西永定縣。父親鄭維是1916年考上第二批庚子賠款的公費留美學生,也是當時第一批從永定大山裏走出國門求學的客家子弟。

地處福建西部山區的永定縣,是聞名遐邇的「土樓之鄉」,土樓數量之多,結構之奇巧,歷史之悠久,堪稱世界之最。客家土樓主要有三種典型:五鳳樓、方樓、圓寨,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

遷移到異鄉以客居地為家的「客家人」,為了防禦盜匪搶劫和騷擾,同宗族的人相邀,合夥修建了一座座封閉式土樓,每戶都是一家數代同樓而居。凝聚著客家人智慧的土樓,也成了客家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精神的展現。

二○○○年十一月,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於客家人的祖地福建龍岩舉行,為迎接該盛會,鄭小瑛決定用現代的交響樂來表現古老的土樓文化、客家精神,於是邀請了少年時代曾在閩西生活過的作曲家劉湲,以客家的歷史文化為素材,創作一部頌揚客家精神的「土樓交響樂」,並由香港崇正總會、世界客家研究會會長鄭赤琰定名為「土樓回響」,而這首「土樓回響」也獲得了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金獎。

以閩西山歌素材為音樂基調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長達三十七分鐘,共分五個樂章:「勞動號子」、「海上之舟」、「土樓夜語」、「碩斧開天」、「客家之歌」,把客家人當年從中原逃亡遷徙到南方的苦難經歷,和他們來到客居地聚族而居,齊心協力辛勤拓荒建新家的苦難生活歷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展現人在他鄉異國的客家兒女,懷念故鄉的土樓情思。那親切委婉的客家山歌旋律,氣勢恢弘的銅管樂,伴隨著富有客家特色的大鑼大鼓,在鄭小瑛熱情洋溢的感性指揮下,一次次地震撼著觀眾們的心靈。

由劉湲作曲、鄭小瑛指揮,反映客家人奮鬥發展史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在創作技法上,將西方交響樂的表現形式與中國民族音樂直接融合在一起,中間穿插了閩西山歌王的演唱和客家樹葉吹奏表演,使東方古老神秘的土樓藝術與西方現代浪漫的音樂藝術融為一體。

「土樓回響」第Ⅰ樂章為「勞動號子」,主題淳樸真摯,銅管與打擊樂以一唱一和的方式體現了勇氣與力量,「客家自古出中原,鬥轉星移往南遷,心齊同把土樓建,勞動號子穿雲天」,訴說的正是一脈相傳的客家精神。

第Ⅱ樂章「海上之舟」,表達為了生存,客家人不得不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向外發展的無奈。「迎風鬥浪涉重洋,血汗造就客家郎,生死全憑真勇氣,一曲山歌牽肚腸」,展現了在滔天巨浪中拚死搏鬥的客家英雄形象。而一曲「過番歌」,更道出了無盡的牽掛,字字讀來都是血淚,「阿哥出門往南洋,飄洋過海出外鄉,祝哥身體愛保重,保重身體得安康,人爭口氣佛爭香。阿哥出門往南洋,二人情份愛久長,堂上雙親我孝順,一切事情我擔當,親哥在外莫思量。阿哥出門往南洋,妹有言語祝親郎,親郎賺錢愛寄轉,家中還有老爺娘,離鄉背井望春光」。

第Ⅲ樂章「土樓夜語」,是一首深情的夜曲。「土樓有方也有圓,月兒常缺也常圓,祖地改顏親人喚,清風明月寄思念」,樂曲彈奏的是兒女們與母親的遙相祝願、萬里相思。

第Ⅳ樂章「碩斧開天」,所謂「盤古碩斧開天地」,客家人亦如此。充滿動力的曲調,表現了客家人生生不息、勇於開拓的大無畏精神和魄力。中段抒情委婉,象徵客家人崇文重教,尊祖朔根的細膩感情。

第Ⅴ樂章「客家之歌」,是一首沉緩的三拍子進行曲。從遠到近,雄渾有力、堅韌不拔地頑強交響,表現了客家人團結一心,合力拚搏的頑強精神。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