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處委託調查指應結合自然景觀遊憩觀光注入人文元素重振小型產業市場
金管處辦理「沒落與新生|金門小型產業調查研究」演講,由金城國中許維民老師主講,暢談如何利用傳統產業特色,創造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金管處表示,自金管處成立以來,針對基礎資源進行調查研究,累積到目前已有四十多項的研究成果,包含動物、植物、人文、戰役、經營管理及規劃報告等多方面;並委託許維民擔任「金門小型產業調查研究」研究計畫主持人,經過近一年的田野調查,完成成果報告。
金管處指出,金門早期由於戰地軍管的特殊角色,長期十萬大軍駐守,蘊藏豐沛的經濟商機,讓金門的小型產業有著活絡的市場,但因為戰地角色的轉變,國家精實國軍方案等影響,使得以前豐富的小型產業轉趨沒落。
而許維民在調查研究期間,深入地區各城市與村莊,調查與蒐集,並深度訪談,透過文字與鏡頭詳實紀錄,豐富的研究成果,展現金門文化資產的多樣風貌,為了讓大家對於小型產業相關文化資產有更多的認識,故邀請許維民主講「沒落與新生|金門小型產業調查研究」期讓民眾更加了解。
許維民在演講提及,傳統的金門農業社會,在農隙之餘,利用自有的材料以簡單的工具加工後,形成可用的器物,若有多餘則求售於市場,久而久之,許多家庭副業漸具規模,形成市場交易的產業之一,這是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
而金門擁有豐富的人文特色,在傳統產業上,如能善加利用,創造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產業,不但可留住外流人口,同時也可促進金門的產業升級。
金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社會背景、政治因素、經濟結構等諸多因素,在過去五十年,地區的產業發展幾乎是依賴阿兵哥消費的經濟型態,彼時軍營與民居比鄰而居,軍民關係十分密切,這是十分特殊又有趣味的空間關係。
在那時期,金門唯一大型產業就屬政府所經營的「金門酒廠」的高粱酒產銷,以及「金門陶瓷廠」的酒瓶瓷器,也只有在政府所經營的產業才能頗具規模,產業所需的資本、技術、行銷管道等才能具備。
此外民間產業均是屬家族經營式的「手工業」型態,或是「家庭副業」,在研究中較深入調查的十項產業,均是如此。因此金門傳統產業的扶持,政府的奧援是不可缺少的。
包括,「海蚵」、「紫菜」等的減產,需賴政府宣導養蚵的科學方式,注意海域環保的事務及輔導海蚵的產銷方式。
「糕餅」類如何發揮「土餅」的特殊性,應思考如何能與「洋餅」抗衡,獨樹一幟,獲得消費人口的青睞。另外,「芋頭」、「花生」、「菜卜」等農產品,應朝能發揮高效益的經濟收入方向發展,改變非只是販賣素材的型態,增加收益。
許維民也指出,期望能透過該研究,啟發年輕一輩考量當地自然景觀、人文背景及市場因素,開創地方文化產業,並結合觀光遊憩活動、推出鄉土文化的經濟新產業,除了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亦可帶動觀光休閒產業發展。
而傳統小型產業,由於敵不過科技的量產,已成為「夕陽的產業」,甚至要淪為「消失的產業」,已然逐步要遭受淘汰,今日少數碩果僅存的師傅,雖仍投注在這些老行業,延續傳統產業,讓世人知悉它的價值性。
因此,未來期能以該項研究為基礎,近一步更廣泛的進行田調紀錄,搜尋更多金門傳統產業的面貌,讓那些在口耳相傳的記憶產業,得以留下完整的紀錄,亦可使金門的小型產業紀錄更加完備。
另外,也藉此為當地俗民文化留下紀錄,並廣為宣傳,提振當地傳統產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