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努力學電腦樂在其中 香包製作研習班巡迴村里
位於金寧鄉公所後方的圖書館,最近夜晚燈火通明,許多即將考大學的學子利用圖書館提供夜間開放服務,「挑燈夜戰」,以期在七月一日的大學聯考能如願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
該館二樓的金寧數位機會中心,也是「人氣十足」,各階層年齡的民眾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精神,耐心學習現代科技資訊的電腦產物,充實自我,希望透由電腦網路與世界接軌。
主導成立的盤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翁自然表示,這項經費係由教育部補助,以協助偏遠地區居民接觸電腦,學習與世界接軌的機會。他說,該中心陸續開設課程,第三期免費招生,正在報名中,可洽(082-375257金寧圖書館二樓)。
金寧鄉長李文俊也拜託各村村長多鼓勵民眾來學習,村長自己也能以身作則,各自招收一批民眾來學習,學會了使用電腦,就可享受電腦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無遠弗屆的瞭解世界各地的資訊。
※※※ ※※※
農曆的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
金寧鄉地方文化館推展藝文活動系列|「社區才藝巡迴研習班」,昨日晚間登場,首站在安美村辦公處進行研習,五十位婦女共聚一堂展現女紅手藝,鄉長李文俊稱讚婦女們的巧手藝,也希望透由活動讓鄉民感受過端午節的氣氛。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繫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虫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香包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把香料包起來的布包而已,但是由於古代婦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針線,所以香包的製作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更蘊涵了一分深摯情意。如今工商社會,職業婦女也越來越多,忙於職場和家務工作,無暇做女紅手藝,因此每年端午節前後,就會有大量「機械化」量產製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雖然圖案也繡得相當漂亮,但總失去古樸的原味。在昨晚的活動現場,可看到多位婦女的女紅手藝,靠一雙巧手,穿針引線,做出一個可愛玲瓏的香包。李文俊說,婦女們一針一線,一線一針,繡出了一個精緻美麗的香包,也繡出了愛心和關心,更為中國傳統技藝繡出了一幅溫馨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