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雨下出公共建設問題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393

大雨小雨,下下停停;大路小路,積水難行。不遇連綿雨或傾盆雨,就不知道到金門的大路或村中的小徑,是那麼禁不起排水的考驗。每次道路一出現排水問題時,就難免讓人質疑,相關的建設工程,並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事情做對!

珍珠颱風和連日的低氣壓,讓許多的車道成了水道(如三山往馬山的道路、英坑的路口、沙美到鵲山、環島北路往社福館:::);停車場成了方塘(如署立醫院前的停車);連原本沒有淹水問題的住家,也成了地貌變遷的受害者。這些淹水,可能與氣候變異有關,但也可能與公共工程未能深謀遠慮有關係。

金沙鎮公所有一位公務員,對美國質量大師菲利浦.克勞士比所提出的「零缺陷」理論心有戚戚焉。克勞士比的至理名言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位公務員表示,克勞士比要人們在一開始就要做出對的事,而不是經過事後彌補,去把事情做對。

用這樣的觀念來檢視金門地區的許多工程,不知道過去以來,我們究竟是在做對的事情,還是只是拚命想把它做對?

近一、二年來,金沙鎮東埔村已開始有淹水的問題,居民吳秀嬌的鄰居們深受其害。她表示:今年的雨水特別豐沛,珍珠來襲後,金沙鎮的排水的問題一一浮上檯面。路面到處積水,排水道徒有形式,功能卻大有疑問。鎮長率領鎮公所員工四處救災,疲於奔命;但百姓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花了這麼多的經費,做出來的工程卻不如人意?

她說,多年來,百姓已經習慣凡事都交由政府去主張和執行,卻沒有完整表達民間真正的需求,因此完成後的建設,總會與居民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於是就出現了「浪費公帑」或「消耗預算」的譏刺。其實問題的關鍵應該是居民的參與不夠、溝通與監督機制也欠缺所致。藉由這次的水患所帶來的警易,吳秀嬌以村中一員的角色,認為大家應該凝聚共識,經由不斷的內部溝通協調,把各村莊的願景勾繪出來,當輪廓清晰了,才由公部門協助建設,以確保政府的建設能為村民帶來便利。

多年來,金門惟恐建設不夠,到處都在施工,尤其是做道路工程;但施工卻不等於建設,有沒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是重點!政府和民間都能做如此想,金門才有希望。若不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對的事情,即使做得再多,再累,還是得不到掌聲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