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香包製作義工傳授古老絕活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357

配合端午節慶,金門縣文化局昨日特別舉辦「端陽香包製作」研習活動,聘請文化義工擔任指導老師,親自為學員示範和指導香包製作,吸引兩百多位報名的家長攜帶子女一起參加,共同製作能防毒蟲侵擾又具有吉祥象徵的香包。

金門縣文化局為迎接端午節推出的製作香包教學活動,是於昨日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下午二時至五時,在文化局三樓會議室舉行,參加對象為本縣居民十五歲以上者,上下午各105人,共二百多人參加。

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昨日也到場向民眾致意,李錫隆說,香包是古老的記憶,又叫香囊,希望透過製作香包,讓大家感受到年節的氣氛。

根據古書的記載,香包它是由「艾虎」和「長命縷」綜合演變形成的。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以艾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謂之「艾虎」以穰毒氣。

又根據「風俗通」中記載,用一種五彩線繫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亦即「長命縷」。兩項風俗逐漸合流,演變成五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混合為香料的小布袋,讓小孩子佩帶以防毒蟲侵擾,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而在昔日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如今工商社會,職業婦女也越來越多,忙於職場和家務工作,無暇做女紅手藝,因此每年端午節前後,就會有大量「機械化」量產製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圖案也繡得相當漂亮,讓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