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端午包肉粽三山里阿嬤秀拿手絕活
白髮、銀鬢、黃玉蘭,金釧、綠鐲、黑念珠;碧山阿婆包粽子,雙手琳瑯身裕如。三山里昨天在碧山舉辦端午節慶祝活動,村裡的老婆婆們展現拿手絕活,一雙雙穿金戴玉的熟練老手,包裹出人間美味。
三山里公所昨天舉辦的端節活動,是以碧山和東店兩地的民眾為對象。里公所準備了一百斤的糯米和相應的竹葉、腿肉、蝦米、香菇:::,讓村子裡的阿婆們大顯身手。
早年生活貧困,一般人是吃不到肉粽子的;如今,阿婆們不但有肉粽吃,連包粽子的手,都套著金手鐲、玉手鐲和黃、黑等各種顏色的念珠串,甚至還有金戒指;顯示老人家的生活已經變得豐足而裕如。為了參加活動,八十一歲的老婆婆蔡愛治把盛開的黃色玉蘭花摘來分給老姐妹,幾乎人人都在髮髻上或耳上簪了一朵。
八十五歲的林昭揚老太太是這次包粽活動的「總鋪師」,由她指導粽料該如何炒,如何「落鹹甜」。這項榮譽職應該是動口不動手的,但卻有人天真地要阿婆親自動手,被阿婆口頭修理了一下:你這個沒良心的,阿婆連走都走不動了,怎麼動鍋鏟|我來教,你來炒!
林昭揚一大早就與村子裡的阿婆進行前置作業,把泡軟的竹葉用刷子洗淨,並用剪刀切除贅餘的部分。
阿婆說,會包粽子的人,十斤的米可配八、九斤的肉,配半斤的蝦米、半斤的香菇;粽料還可以有鹹蛋或栗子。她說,以前那有那麼好命,過五月節只有炊粿或吃七餅,大部分的人家是沒有粽子可吃的。
六十八歲的黃秀卿和另一位姓楊的阿婆都是官澳嫁過來的。她說,她記得八、九歲時,官澳那裡還有划白龍船的比賽|馬山那邊有一隊,龍鳳宮這裡也有一隊;船頭插旗打鑼鼓,岸上人群齊吶喊,就像現在電視上的龍舟賽在喊加油一樣。阿婆不記得當年有沒有什麼彩品;她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拚面子啦!
碧山的阿婆們是怎麼包粽子的呢?粽葉在前一天下午就放在大水盆裡浸軟;腿肉也要先滷過。包的時候要同時使用兩片竹葉,葉脈要對疊,讓粽子的內外都是比較細緻的一面。將竹葉中段往上摺,兩端相疊,變成外長內短的直柄,中段則形成漏斗狀(但不能漏底),然後在裡面裝進糯米,填料,再裝糯米。接著把柄狀的葉片往下覆蓋|要同時蓋住糯米的上面和左、右兩緣;然後把多餘的葉子順著稜線纏繞,並末端的部分反摺收斂。最後再用繩子把粽子綑起來,並繫上活結。完成後的粽子共有四個角和四個面;每一面都是一個三角形。在綑起來前,阿婆還會用手掌拍拍三角形,讓它更平;捏捏角,讓它更尖。
據阿婆們表示,對她們來說,端午節不算大節日,在當天只要拜拜土地公。至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對她們而言,也不是什麼非知道不可的事情。
三山里里長曾紀雄表示,這次端午節活動,經費是來自垃圾場的回饋。這筆回饋金的運用,在東店、碧山是舉辦包粽子活動;在東、西山前將舉辦中秋節賞月活動;在山西社區將舉辦中秋烤肉活動;在山后社區將舉辦中秋聯誼活動。
昨天的活動,安瀾國小的師生也前往參加,並提供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