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觀察站》學學俄勒崗人:修造金廈大橋該三思
金廈小三通通航是金門少數幾位有真知灼見的政治領袖們,向臺北和北京兩方面力爭而來的;其中的過程艱辛,可傳諸史冊。小三通施行五年以來,成果卓著。因此最近有了金門與泉州之間的客運通航計劃,即將於下周啟動。這將是兩岸關係又一重大進展,不應被忽略。
但是,許多金門老百姓往往抱怨:小三通的旅客在金門的消費太少,沒有為金門帶來很大的商機。於是,在若干人士的大力提倡之下,建一座橋樑遂成為很多人心目中提升金門經濟發展的仙丹。筆者認為這恐怕是一種誤解。
將近五年來,筆者從最初由料羅灣艱難地上下渡船開始,一直到今天在水頭新碼頭大廈暢快地搭船出入,可能是金廈之間最經常乘船往來兩地的小三通旅客之一。
筆者曾經和許多台商在船上聊天,深感他們都很想在金門多看看,多走走。但是,金門的公共交通並不發達;加以金門的計程車司機不肯照錶收費,讓外人「懷疑」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另方面,船班和班機的搭配很緊,沒有相當的自由調整空間可以讓他們做出選擇。再加以島上的臨時住宿條件,不很方便。這就使得一般旅客很難有機會在金門從容自在地待上一段時間,只能匆匆來往與水頭碼頭和尚義機場之間。
然而,小三通的旅客就等於金門唯一的經濟收益來源嗎?修建大橋聯繫金廈就可以解決問題,讓金門的經濟更加活躍嗎?
過去,金門人一再聽信臺北當局為「騙選票」而發的謊言,期待早日在金門與廈門之間建一座昂貴的大橋。以為這樣就會為金門人帶來更多的收入,結果是一等再等,沒有下落。但是,這樣的延宕,卻也為金門保留了一定的發展緩衝時間。遲緩的發展,為金門帶來的是比較清靜、安全的環境。金門迄今仍保有著美好的自然環境,慢速的經濟發展應居首功。
姑且不論,在金廈之間修造這樣一座鋼筋水泥的跨海大橋,必然會改變海洋的生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定義,本身就是對海洋環境的一種污染;只就大橋對於未來金門的發展來看,由於金門將來必然要以觀光、休閒為主要的事業,對一般的金門居民來說,這座大橋恐怕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實益。
在美國,俄勒崗州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人口相對稀少、而環保非常成功的太平洋沿岸州。但是很多人都提到過在俄勒崗州居留的「奇特經驗」,那就是當地人雖很友好,但是經常大聲抱怨該州的環境不好、經濟不發達、就業機會極少等等。評論者認為,這是俄勒崗州公民驅趕其他人前來俄勒崗州定居的辦法。他們藉由不斷批評該州的一切,來製造俄勒崗州不適合定居的形象,其目的只是希望減緩人口成長、遲滯經濟發展,以求常保該州環境的乾淨、優美而已。
再看看廈門鼓浪嶼的例子,鼓浪嶼不過蕞爾小島,能夠發揮很大的觀光經濟價值,就在於島上幾條舊街市,沒有汽車,只能行人;往來廈門,就靠幾艘渡船,廈門市政府還一直想要藉由提高船票票價來減少登島人數呢。
我覺得金門同胞該適當地學習俄勒崗州公民的心態,那就是為了環境保護,寧可犧牲一些經濟發展的機會。畢竟,金錢的作用有限,而健康環境的作用無限。何況美好的環境被保護了,自然就能帶來長遠的觀光價值。
事實上,如果金廈之間如果真的建起了一座大橋,平暢的大橋交通,能給金門帶來什麼呢?按照常理來看,恐怕也就是「車潮」罷了。但是,如果政治上的僵局不被打破,就算修了大橋,車潮(與人潮)也不會在金門出現。而如果僵局被打破了,車潮與人潮出現了,環境也就必然被破壞了。遠不如藉由渡船引入適當的人潮,同時保護了環境。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才是可長可久的利益啊。
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從工程一開始,承包的工程公司、勞務公司就必然會受益。但是,對一般人民來說,收益恐怕很有限||省下一點船票錢,大概就是唯一的好處?
讓我們等著看吧,只要慣於服從命令的金門人民不吵鬧,最後只有少數努力鑽營的建設公司會在「為金門人服務」的堂皇口號中,承包這一昂貴的工程,並且從中實質獲利。等到金門的環境被破壞了,金門和臺灣本島一樣,失去了優美、乾淨的環境,這些建設公司還可以再繼續以「為金門人服務」為口號,承包未來拯救環境的昂貴工程。
金門和廈門之間只要將目前的小三通客運船,增加幾艘滾裝(roll-in roll-off)渡船,就可以立刻以最乾淨、最節省、最有特色、最有助於觀光的方式,開始兩門之間的汽車交通。何必一定要急著蓋大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