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魯王朱以海三八九周年冥誕金門各界舉行祭典追思

明魯王朱以海三八九周年冥誕金門各界舉行祭典追思
文武數十各就位,馨香三炷拿在手。問魯王英靈如何?鳴炮,獻祭,禮樂奏。農曆五月十五日是明魯王朱以海的誕辰,金門各界在小徑魯王墓前舉辦三百八十九周年冥誕祭典。
參加祭典的人員包括金門縣長李炷烽、縣府主任祕書翁廷為、民政局長洪國正等各局室首長、農試所所長李國榮等各單位首長、正義國小校長李根樂等級學校校長;另外還有其他文武、金融等各界人士或代表。
儀式包括上香、獻花、獻爵、獻饌、獻果、獻金帛。獻祭前後都要奏樂和鳴炮。
魯王墓前有將中正(先總統蔣公)、陳誠(已故前副總統)、俞大維(已故前國防部長)、于右任(已故前監察院院長)等開國元勳的題字或輓聯。
墓前牌坊是蔣中正題的「民族正氣」。牌坊四柱的正反面,共有四幅對聯。其中,以于右任的書法較為難辨。與祭者諸人大多不識;經李炷烽辨識,應該是:「金門輝耀古今,振大漢天聲,自是有關世界;鐵幕近猶咫尺,問賢王地下,如何再奮英靈?」
參加祭儀的人,環視魯王墓園後,有許多關於綠化的討論;不過,也有人認為一動不如一靜,何妨保持目前幽靜的樣貌。
在明朝末年,魯王朱以海扮演的是王子復國的角色;鄭成功雖然反清復明,但兩人卻非一路。一個亡國的王孫公子,遭遇是十分坎坷的;不過終其一生,他並沒有放棄努力。在金門,他留下了「漢影雲根」四個字,可能是期待「朱明」的日暉,仍可光耀於山岩(雲根即山岩)之上。
不過,朱明終就是成為日落後的黑影了。清代金門儒士林豪有謁魯王墓詩一首;全詩的內容如下:「圖王爭統跡全蕪,公子多情訪海隅;故國殘山餘落日,墓門終古俯平湖。沈江史筆留疑案,酹酒春風屬後儒;漢影雲根摩舊刻,蒼茫煙樹只啼烏。」林豪是︽金門志︾的參校者,他感慨朱明成了落日,魯王也不知是否遭到沈江的命運,對魯王寄以無限的同情。
金門縣境先後三座明代魯王墓,一處為疑塚,一處為真塚。疑塚在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就被林樹梅所發現。他曾為此寫下︿修前明魯王墓即事詩﹀。林樹梅是清代︽金門志︾的參閱者。
真塚的發現,伴隨著壙志的出土,改寫了︽明史︾的錯謬,洗刷了鄭成功溺死魯王的謠傳。魯王是中痰而死(病死),而且比鄭成功晚死。
新墓為一九六三年所修。真塚被發現後,移葬到位在小徑通往太武山的新墓。每年魯王冥誕時,都在這裡舉行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