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落番討生活珠山是菲律賓華僑的原鄉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538

不打不知道,助拳助珠山?聯宗下南洋,連鎖去落番。珠山是許多菲律賓華僑的原鄉。據說,珠山人之所以會出南洋,是因為到大陸為同宗助拳時,得到了移民謀生的資訊,啟動了珠山住民前往菲律賓落番的連鎖反應。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舉辦「九十五年人文與生態資源研習營」;對象是四百位應屆畢業生。在水頭聚落經營「水調歌頭」的民宿主人顏湘芬,是金門本地的資深旅遊解說人員;她和其他講師引領著學生,逐步踏訪這一座有著「第一僑村」美譽的傳統聚落。

珠山現在雖然是傳統聚落,但在幾十年前,她卻是一點兒也不傳統,而是一個能夠開風氣之先的地方。

根據顏湘芬的解說,金門人下南洋的去處很多,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不過,珠山的移民,主要是移往菲律賓。

早期的資訊很難流通;珠山的先民,卻因為渡海到大陸幫忙同宗,共同與交鬨對象械鬥,意外由大陸同宗那兒得到移民的訊息,從此打開珠山人到菲律賓謀生的風氣。

打前鋒的移民先去菲律賓闖蕩,再把成功的經驗帶回家鄉,接著便一個帶一個,促成了連鎖式的移民。在菲律賓打拚的珠山華僑,紛紛把賺到的錢,寄回金門,提供家用,或興建學校、宗廟,就創造了如今人們所說的「僑匯時代」。

在僑匯的支持下,珠山聚落曾締造了一些傲人的成績,例如精巧的閩南建築和洋樓是現在還保有的人文資產;此外,從民國十七年到三十八年,珠山還有顯影月刊的創辦。這份雜誌持續出刊了二十一卷,每卷是十二期,內容報導了僑居地、內地(大陸)和金門本地的大小事,包括結婚的訊息等。

珠山的另一個階段性成就是特別注重對家鄉子弟的教育。這個聚落在清朝時就創辦私塾,上課的地點在頂書房;民國六年又創立了現代化的小學。民國十七年,珠山小學的師生曾舉辦廈門遠足的活動|這種觀念,在當時是非常新潮的。民國二十二年,這個聚落的教師,還用羅馬拼音,編寫了白話文的教科書(有一段時期,金門人用羅馬字母拼寫金門話。)

對日抗戰時期,珠山小學的教務被迫停頓。民國三十五年復校;三十七年又由華僑捐錢、捐地,蓋了目前的珠山小學遺址(珠山飯店),但三十八年國軍進駐之後,校舍被軍方徵用,師生的教育活動只好移往下書房進行。

由於珠山是一個有錢的聚落;「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因此還設有槍樓等防禦海寇的工事;薛永南洋樓、濯岩(村中巨石),還有機關樓等三個地勢較高的地方,則構成村中的防禦線。

珠山村還可區分為大社和小社,由下三落居中連成一氣。下三落起建之初,主人曾舉辦「擲炮城」的活動|在空中懸著炮城,由參加者用爆竹擲炮城。想要擲芯燃芯,任務並不容易;正因為如此,藉由眾人一再的跳躍和踩踏,用來蓋房子基地就被踏踏實實地夯實了。在遊戲中藉力使力,這也是前人智慧的一種展現。

藉著珠山之旅,學生們體驗了金門豐富的人文。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珠山聚落,目前正由金門國家公園以民宿的形式活化及再利用。顏湘芬自己就是水頭聚落的民宿主人,她提供了一些申請、競標的概念,讓同學們吸收經驗;歡迎這群畢業生踏出社會之後,也加入民宿主人的經營行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