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虎螺山腳埋斷臂李氏先祖忠義揚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919

命為忠義喪,名因斷臂傳;身埋猛虎穴,手葬虎螺山。位在金沙鎮的虎螺山腳,矗立了一座巨大的墓園|李孫助手臂墓園。

這座新修的墓園,葬著一隻斷臂;斷臂的主人,就是在明太祖洪武年間,為國捐軀的李孫助。

根據山西、山前李氏宗親的文獻所載,他們的二世祖李孫助于明太祖洪武二年時(己酉;西元一三六九年),數千倭寇入侵小嶝嶼;李孫助以百敵千,奮戰不懈,終因寡眾懸殊,為國捐軀。

李孫助名熾,出生於元順帝至元二年(壬午;西元一三四二年),自幼習武,有封侯之志。曾考取武庠生,後因戰功晉升為小嶝守禦百戶。

洪武二年,小嶝遭倭寇劫掠,李孫助在戰鬥過程中慘遭斷臂,屍流海上,手臂卻留在船上。李孫助的妻子伍氏得到凶信後,含悲尋屍不獲,只找到了一隻斷臂。因臂上有痣可辨,足以為憑,便攜著斷臂,又以布巾綁護著李德宗、李顯宗兩名幼子,渡海到金門,避難於山西後壁。

伍氏將丈夫的斷臂,埋葬在大石盤下(座午向子兼壬丙),西望龜岩;位置就在今天的虎螺山下。至於李孫助的屍身,漂流五天後,也在南安的淗潯溪口被發現,並請風水師在猛虎山找到穴位安葬,目前墳墓仍完好無損。最巧的是,不論是在金門虎螺山的李孫助斷臂陵園,或是在大陸南安的李孫助墓園,都是風水學上所稱的虎穴。

伍氏葬了李孫助後,因為無所依靠,便攜帶兩名幼兒,投靠於西山人家。其後,長子德宗的後裔以山西前堡為鄉,顯宗的後裔則由山柄溝墘遷往山前;兄弟二人成為山西、山前的開基先祖,並以李孫助的父親李煌遠為一世祖,以李孫助為二世祖。

李氏族人由山西、山前蕃衍,子孫遍及浯島及海內外。例如西山前的後裔移民新加坡,於事業有成後,興建了西山前李宅。

如今,山西、山前及官澳等三地的李氏子孫,為了表達慎終追遠之情,並凸顯祖先的功績,便集資重修「手臂陵園」,希望藉祖先的英靈,庇祐後代子孫四時平安,百業駿發。

據山西李氏基金會董事長李賢慨表示,這座陵園於去年農曆十二月動工,預計下個月完工。

據工匠陳永吉、林國賀表示,這座新修陵園原本是一座小墓,如今則可能是金門地區最大的墓園。許多堪輿家到此,對這裡的地理位置誇讚不已。

在新修的墓園中,有「嶝嶼流芳遠;浯島世澤長」和「虎螺埋忠骨;石盤眠英魂」等聯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