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道上》做義工最樂老農揮鐮刀
■水頭蕪蔓連根拔,亂叢割則園林生。老農日下揮彎刀,野草芟而眾芳成。
鄉村整建後,雖然多了涼亭、兒童遊樂設施和許多植栽,但野草滋蔓之後,往往只許遠觀,不能近玩。
在后水頭村外的小公園,出現一名六旬老者,默默地當起義工。當時太陽的熱力不小,老人家戴斗笠、套雨靴,著長褲,穿長衫,肘籠布套,賣力揮刀。問他在做什麼;他說:在運動。
老人家用鐮刀割,用雙手拔,除掉的野草有羊帶來、咸豐草、蜈蚣草,還有多不知名的雜草。
老人家說,他藉著運動,把小公園理一理,否則野草把公園包裹起來了。
這幾年來,鄉村整建已成為風潮;各村里、社區陸續多了一些小公園,但建設容易,維護卻難。各處的公園,正需要老人家用精神和行動力去維護,才能保有公園的功用和價值。
■起鼓鼕鼕鼕,起駕咚咚鏘;乩身聞召喚,舞劍步星罡。
萬安堂是沙美地區的信仰中心,奉祀的神明中,有乩身者包括保生大帝、蘇王爺、李王爺、林王爺、三太子。
每逢醮慶,神明起駕前,先是一連串鼕鼕鼕的鼓聲和鑼聲,接著轉為咚咚鏘節奏,由慢而快。
在鑼鼓聲催促下,乩身會先點燃「甲馬」,用火光沐浴身體,接著冥坐,然後做甦醒狀。
各個乩身的起駕時的狀態不一。保生大帝起駕時,乩身會以腳畫字,上身會連番側甩。林王爺起駕時,乩身以右手指地,右腳踹地,口中呼叫呵叱。臨桌時,則不斷擊打桌面。
李王爺起駕時,乩身頭會轉圓圈,由小圈至大圈,由緩而急。三太子起駕時,乩身的右腳抖動,由慢而快。三太子總是一付似笑非笑的模樣。蘇王爺起駕時,乩身會一直頷首。臨案時,食指和中指併攏,雙手如人字形置於桌上。
當眾神起駕之後,右手持香,左手持劍、執旗,步罡踏斗,顯得威風凜凜。在恭送玉皇的儀式中,眾乩身會一字排開,做出跪送的禮儀,然後開始一段揮、斬、劈、砍的劍舞。送過玉皇之後,便開始接受信眾的「諮詢」。
不論社會怎麼變遷,對神祕力量的需求,還是普遍存在民間。乩身的存在,總讓需要的人獲得一些啟示。
不過,如萬安堂廟志中所說的,敬神的目的,是為了「申天地之德,引萬物之生,治陰陽之理,慎因果之報」;也就是要藉神奇的力量,護祐群生,規過勸善,並傳播慈惠、博愛等精神。
神佛是秉忠義之氣或以仁愛為懷修煉而成。祭祀的目的,也應該是闡揚或效法這些精神,而不是求一己之私。燒好香,得好運的基礎,就在有沒有立志存好心,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