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觀察站》偵辦台開弊案的成敗關乎兩岸的地位
台開股票案經過一陣子沸沸揚揚的約談、偵查,現在似乎即將偵辦終結,展開正式的起訴、審理和判決的司法程式。這個案子不但在臺灣引發了社會大眾的高度憤慨,也在海峽彼岸的大陸地區,引起了很大的關切。不但電視日夜廣泛報道,報紙天天追蹤處理,網路上更是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議論紛呈。就連平常朋友們見了面,也總要問問我這個臺胞:「今天阿扁的女婿招了嗎?」、「阿扁的老婆怎麼還沒出面啊?」、「到底起訴了沒有啊?」、「阿扁會下臺嗎?」
日前有報導說,大陸政府當局要求各個媒體對於該案以及其他倒扁相關的案件,例如SOGO禮券案、賣官鬻爵案等等醜聞,「多報導、少評論」。雖然筆者無從知道這一新聞的真實性,但是,觀察過去大陸政府當局的處事態度,這則新聞的可信度應該很高。因為大陸的確有理由採取這樣的新聞政策。
一方面,大陸過去也有過「太子黨」大搞特權,經營牟利的先例,很難在評論臺灣醜聞時,不提到自己不光彩的過去;另方面,大陸現在的各級政府領導階層的種種人脈關係微妙,很難保證沒有類似的情況。如果隨著臺灣倒扁事件的發展,各種醜聞被一再深入地評論來、評論去,最後,難保不會成為大陸圍剿特權貪腐的新風潮。坦白說,掃滅貪腐,大陸當局並不害怕,甚至已經一再表現了真實的決心,採取了很多令人激賞的手段。但是,如果因為社會大眾媒體廣泛評論臺灣掃貪新聞,造成了大陸本身的反特權風潮,最終失去了控制,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動亂,那就絕對不能被接受。
由於大陸的人口眾多、社會複雜,平均知識水準仍然較低,大陸對於「民主開放」有一定的「慎重其事」,我們其實可以諒解。不過,反過來,從臺灣的角度來看,如果臺灣的反特權、反腐敗的倒扁風潮成功,並且讓人民看到司法在其中成功地扮演了積極的角色,那就是意義非比尋常的歷史事件了。
畢竟,長久以來,臺灣的司法地位勢微,社會大眾明白不信任司法。再加上阿扁當權以後,連司法考試都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扭曲,媒體曾經詳加報導;如此,臺灣的「民主」已經欠缺公正、獨立的司法輔佐久矣。人人都知道,沒有有效、獨立且公平、公正的司法,所謂的「民主」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句笑話罷了。
雖然,臺灣連日來的新聞報導說:由於阿扁在府內的勃然大怒,檢警的偵查行動似乎已經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但是,作為一個法律人,筆者仍然寧願相信檢察機關的公開說明:這件事他們會偵辦到底;事情「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假設,本案真的能被辦得漂漂亮亮,最後在堅實的證據基礎上,讓社會大眾看到扁政府中的高官、親友,紛紛受到應受的法律處罰;並且,更進一步,引出了阿扁及扁嫂的法律責任與政治責任,終致倒扁成功,臺灣出現「特權垮臺,民主勝利」的新局面,這必將對大陸眾生非常重大的震盪。
因為,大陸的老百姓常常抱怨大陸的民主進度太慢。甚至很多人對於中國人搞民主制度的能力,心存懷疑,認為五千年傳統文化,從根阻擋了中國真正的民主之路。現在看見臺灣民主法治的新發展,必將感受到深刻的鼓舞,並且對臺灣人民佩服得五體投地。而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如果有誰要主張對臺灣人民動武,恐怕就很困難了。所以,臺灣伸張民主法治,倒扁成功,才是真正對臺灣地位的有力提升。小則可以保護臺灣,中則提高臺灣人民的尊嚴地位,大則推展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民主法治大業。
從這層意義來看,筆者覺得臺灣的人民真的要加油,千萬不要為了害怕嘗試新的民主手段||罷免權的行使,而誤聽政客的花言巧語,放棄了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尤其是臺灣的檢察官、法官們,更應該體會到本身做為的歷史意義;且不可怯懦地放棄獨立司法權的運作,自甘扮演政治打手的卑微角色。
當然,從阿扁個人的角度來看,如果阿扁自己願意扛起他失信、失德的政治責任,搶在司法處理之前,主動下臺,他的歷史地位仍將是正面的。反之,如果不此之圖,處處遮掩自己的過錯,干擾司法的獨立運作,他的歷史角色必將是非常負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