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老師傅蔡甲庚組成傀儡家庭傳承藝術文化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特稿報導。
點閱率:988

傀儡戲是由人操作偶人表演的戲劇藝術,擅長傀儡戲的老師傅蔡甲庚,近年來漸漸交棒給其子蔡遠進,希望讓這項傳統戲劇藝術文化繼續傳承發揚下去。

家住安美村西堡的蔡甲庚,早年到金城跟著傀儡戲的老師傅學藝,學成之後,就結合志同道合的好友組成傀儡戲班,展開了傀儡戲演出生涯,足足有半世紀之久,他的一生幾乎與傀儡戲已渾然一體了,是地區目前僅存的少數傀儡戲班。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傀儡戲的演出不像以往的盛況,蔡甲庚的友人大都轉業,唯有蔡甲庚還是始終堅持他的最愛「傀儡戲」,並傳承給下一代來「接棒」,他的三個兒子,蔡永木、蔡永聰、蔡遠進都得到父親的真傳,也有一身本領,目前,戲班是由老三蔡遠進來帶頭,擔綱主角的角色。

從小就隨著父親四處演出的蔡遠進,耳濡目染之下頗有天份,在父親的口授相傳下,倒也盡得其學,有一手絕活,他從軍中退役下來,不但承繼父親的衣缽,還訓練兩個就讀國小的兒子來學習鑼鈸和打鼓,讓第三代也與「傀儡戲」結緣。

目前,蔡甲庚退居幕後,只要有戲約,就由蔡遠進帶著他的二哥蔡永聰以及兩個兒子上陣演出,他們拎著鋁口鐵箱四處演出。「傀儡戲」的演出,以農曆正月初八、初九最熱門,一天要連趕好多場,而正月初二至上元節也算是旺季,在台工作的蔡永木會返鄉支援。當然,結婚或作醮也會受邀演出。

金門的傀儡戲較偏於「祈福」,用於拜天公、酬神等場合。戲偶角色的分類,與傳統戲劇大致相同,可分為生、旦、北(包括淨和末)、丑(雜)五種角色。表演傀儡戲時,由師傅手握著提線板,上面綁著十幾條絲線,分別穿過每個木偶的頭、頸、手、腳的關節處。雖然,木製傀儡的表情是一成不變的,但要表現出木偶的喜、怒、哀、樂,全靠師傅的靈巧雙手,在配上鑼鈸、嗩吶等傳統樂器伴奏,才能使故事高潮迭起。

蔡遠進一家人應邀帶著道具前往演出時,首先要攤開布幕,撐起鐵架,並將一個個粉妝玉面,冠帶整齊,各式造型的偶人懸列在鐵架上的橫槓上,隨後,在鑼鼓聲中,蔡遠進以穩健的架式,依序請出了這些戲角木偶,純熟的操縱它們,透由手指撥弄線索,拉動九條至十八條的不同線來變化動作,展現木偶的千百模樣;蔡遠進也要配合劇情,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唸些文言夾雜的口白,在短短的三十分鐘內,演出了三場的劇碼,來酬神謝神。蔡遠進站在小型的戲台上,靈活的操控木偶,可說是全場的靈魂人物,台下的配角也是很重要,除了另一名老師傅,蔡遠進的二哥蔡永聰以及他的兩個兒子敲鑼打鼓,增添劇情熱鬧的氣氛,小小年紀就練就敲鑼打鼓的好本領,也是注目的焦點人物。

現今的工商社會,要學戲的年輕人不多,傀儡戲的老師傅蔡甲庚「家傳」的用心,就是希望保留這項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讓它能傳承發揚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