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月疏浚清理金城圳仔溝風華重現
經過金城鎮公所等單位連月的疏浚清理,金城「圳仔溝」及「古官道」昔日風情可望重現!金城鎮賢庵里長盧志嶢除代表鄉親感謝外,也希望林務所等單位能協助後續植栽與綠美化工作,另外上游附近養豬場的污水問題也能一併處理改善。
盧志嶢表示,浯江溪分流有二,北線即為浯江北堤支流,因為加蓋做停車場而成為歷史;其二為賢聚南線支流,也就是俗稱的「圳仔溝」、古官道一線,串連了夏墅、賢聚、古區、官路邊、金門城等聚落的豐富歷史與人文史蹟。
金門縣志記載:「浯水溪為西半島內溪最長者,全長約七.五公里,其三源:其一源出菽 山以西,北流,又折回西流,過東洲,與另一源出上後垵西南之小溪相匯。其一源出雙乳山,過榜林西南流,在縣農試所北會後垵溪,從夏墅港入海」。
「圳仔溝」的源流自金門城北門流下,經官路邊、古區、賢聚等處,然後注入空大金山池、浯江溪。「圳仔溝」沿線旁邊就是昔日的「古官道」。
盧志嶢指出,以前「圳仔溝」的水質相當乾淨,他曾和玩伴在溝中洗澡、嬉戲,下雨時也曾來此抓魚,村中的婦女也會到這邊來洗衣,溝徑一帶良田處處,還可看到附近部隊廚房的「五支大煙囪」,而經由「古官道」,更是通往城區的捷徑。可惜隨著歲月更迭,溝水受污染、雜草叢生阻斷通行,在村民及「古官道聚落發展聯盟」成員的爭取下,「圳仔溝」及「古官道」終於可望重現昔日風情。
盧志嶢也期盼相關單位能協助進行後續的植栽與美化工作,讓「圳仔溝」及「古官道」成為尋幽訪勝、運動健身的好去處。
盧志嶢與「古官道聚落發展聯盟」文史工作者顏炳洳表示,古官道與浯江溪南線(「圳仔溝」),從浯江溪口路經賢聚、古區、官路邊,由明城老街旁的北門進入金門城,全長約有三公里多。鄰近的聚落如賢聚、古區、官路邊、金門城,位於金門島的西南方,都有著不同的聚落風情與故事。
顏炳洳指出,古官道曾經是舊日金門政經中心金門城的出入要衝。周邊的人文遺跡豐富,宋朱熹燕南書院、明城老街、明盧若騰留庵故居、墓地、古井、家廟、泰安宮、閩南建築、碉堡、坑道、路亭、油廠等都是。古官道是歷史的、人文的、生態的綜合景觀,係金門唯一可以見證政經變遷與滄海桑田的古道及溪流。他希望經由古官道與圳仔溝(浯江溪南線)的復原,以及系統化的文化紀錄整理,可以使所有聚落經由社區發展聯盟概念,讓文化及經濟資源的應用更為合理有效。
顏炳洳說,從目前空中大學校區前的水域,沿浯江溪南線行至金門城北門境,至今仍存有明代古官道的遺跡,為明清時期中央與地方官員往來行政中心的便道。金門的行政中心轉移至后浦(金城)後,古官道遂變成周邊聚落出入金城的捷徑,鄉人都俗稱為賣菜路。他指出,古官道及浯江溪南線有它風光清麗的歲月,即使滄海桑田、時移勢異,它富含先民開發足跡與人文色彩的內涵依然濃厚。
顏炳洳表示,沿線的歷史遺跡、鄉野傳奇相當多,諸如:金門城有明末魯王朱以海的行跡、老街風情;古區有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講學的燕南書院、太文巖清水祖師廟、傳說對金門才子許獬說出「爛土有刺」的古區進士陳昌文;賢聚有萬里尋母的著名大孝子顏應佑,南明忠臣、兵部尚書兼偉大的社會寫實詩人盧若騰,有傳說同為天地會聚會所在的留庵故居;明鄭故臣遺老與魯王及當年的文臣武將都曾經在古官道上馳騁奔波或信步冶遊。
另外,聚落中的閩南古建築、宗族姓氏家廟、民間信仰泰安宮、新加坡首富黃祖耀捐資興建的路亭、油廠的故址與器具、軍管時期遺留的碉堡及坑道、曾經列為浯洲三泉之一的龍泉、傳說中的仙臥石窟、浯江溪沿線的水塘、溼地等,都極具文史保存、生態復育及鄉土教育的價值。他希望透過有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再現屬於金門最古老的、滿布先民勤懇足跡的古官道,以及浯江溪南線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