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仁取義三忠王浩氣長存
張世傑扶宋殉國,浩氣長存;三忠王保境安民,香煙不絕!沙美萬安堂的文物日漸豐富,如今又多了一幅張世傑繪像。張世傑就是三忠王中的越國公。
萬安堂是沙美的信仰中心,奉祀有三忠王。三忠王指的就是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
根據︽金門沙美張氏宗祠奠安大典︾和︿金門沙美安堂重建誌﹀的說明,清光緒乙未(西元一八九五年)年間,沙美境內有瘟疫為患,境眾於五月到大陸蘇店(今洪塘鎮三忠村)請三忠王鎮壓。患除後,境眾為了感戴神恩,便留下座像,供奉於張氏宗祠之內,並以「叔祖張越國公」做為稱呼。後來,三忠王成為萬安堂最為人熟知的一組神明。
在萬安堂中,三忠王雖是三位神明,但神像卻是合為一尊的。最近,臺中大雅鄉朝聖宮則敬獻一幅「忠順大夫|張世傑公遺像」給廟方。畫像的說明文字有:「祖籍泉州府同安縣五都洪坑鄉馬厝巷」、「宋末匡扶社稷之忠順大夫越國公」等。
萬安堂的信眾曾經請三忠王乩示來歷。三忠王的乩示文有國破主亡,以及閱古書可知等語。
據︽宋史︾等文獻記載,張世傑是范陽(河北省涿縣)人。由小校累功至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等官。宋朝末年,元(蒙古)丞相伯顏攻下湖北後,朝中危急,勤王之師多不至,張世傑獨往,讓上下為之歎異。
元軍迫臨安,宋恭帝被俘,張世傑與陸秀夫、文天祥先後擁立宋朝二王(益王、衛王)抗元。
七歲的益王即位為宋端宗,死後又由弟弟衛王趙昺繼位為帝。帝昺命便張世傑做少傅,後來又封越國公。
在抗元期間,元軍曾三次招降張世傑;張世傑卻說:「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我知道投降不但可以活命,還能享受富貴,但為國、為君而死的心志,是絕不會改變的!)元軍進攻趙昺的小朝廷,丞相陸秀夫背負帝昺於崖山跳海。張世傑原本還要擁立趙氏之後,繼續復國大業,但未能如願,最後因颶風壞舟,被溺死於平章山下。
就像歷代許多為國捐軀的忠義之士一樣,張世傑、文天祥和陸秀夫死後,也被當做神明崇拜|身雖成仁,死若存;千年香好,萬古芳。
三忠王固然在民間有許多神蹟;不過,除了祈求平安順遂,人們更應該知道神明之所以為神明,在成仁取義,不在富貴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