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返鄉圓夢鄭勸心有千千結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縣府報導。
點閱率:313
返鄉圓夢鄭勸心有千千結

返鄉圓夢鄭勸心有千千結

「勸仔,在惠安的生活可好?:::」,七十多年前,才二十歲的鄭勸,靜靜聽著哥哥由金門寄來的家信內容,不禁流下淚來,這封家信,也一字一句的烙印在她的腦海,想家時,便默背出來,一解內心的思鄉苦。

七十多年後,九十四歲、來自惠安的老阿嬤鄭勸,在各界的熱心協助下,終於一圓返鄉夢。

因為舟車勞頓,加上返鄉心情激動導致血壓升高,鄭勸昨日並未跟團出遊,而是留在飯店休息。鄭勸能夠引起注意、返鄉圓夢,歸功於廈門日報泉州辦事處記者林森泉的報導。

林森泉昨日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當初主要是要訪問家住惠安的另一位九十三歲老阿嬤黃銀,長期接受鄭勸照顧的姐妹情深故事。

他指出,鄭勸二十歲跟後夫「康九來」(也有人說是康狗來)到惠安定居,懷了女兒康烏金後,康九來為生活落番下南洋,一去不回,小鄭勸一歲的鄰居黃銀,先生也到南洋討生活,而且未再回鄉,二人同病相憐,情同姐妹。鄭勸還有一女可做依靠,黃銀卻連一子半女都沒有。

雖然為愛定居惠安,但返鄉的心願卻在鄭勸內心不斷滋長。

由於親友早已失了連繫,原本姐妹淘黃銀建議鄭勸打消返鄉念頭,鄭勸非但不死心,隨著年紀增加,思鄉之情更加濃烈。獨居的黃銀,六年前因白內障失明,鄭勸每天起碼前往探視二次,長期照顧黃銀,姐妹情深的故事,傳為鄉里佳話,林森泉前往採訪這則新聞時,無意中獲悉鄭勸來自金門、且有意返鄉探親的心願,遂予以報導,促成這樁返鄉行的美事。

已過世的鄭勸女兒康烏金育有一女三男,孫媳楊小雙很感謝各界的幫忙,讓老阿嬤得以一圓返鄉夢。

據瞭解,鄭勸有五位哥哥,她在金門時,生活似乎過得還不錯,偶而打牌消遣,前夫過世後,敢愛的鄭勸為愛走天涯,跟著由惠安來金工作的後夫康九來,前往惠安定居,在當時保守的社會,難免引來側目。

前往惠安後,惠安生活更清苦,鄭勸過得並不如意,前半年,一直想跑回金門,鄉人形容她當時的處境,「如同孤鳥飛到叢林裡」,因此,常躲到山上樹林裡,一直到後夫找到後才回家。懷了女兒,有了精神寄託,鄭勸才真正認命,決心定居惠安。

哥哥曾寄來一封思念的信,不識字的鄭勸請人一字一句唸給她聽,並默背下來,這封家書內容,半世紀後,鄭勸還能朗朗上口,這幾年,因為年高耳背、記憶衰退,才逐漸淡忘。

後夫康九來落番後,前幾年還有寄錢回家,後來中日戰爭爆發,康九來在南洋又娶,沒幾年僑匯中斷,從此失了音訊。

有著金門背景的鄭勸,在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當成間諜,著實受到一番折磨,幾個孫子也受到牽連,連從軍的機會都沒有。

要不是各界全力協助,也許老阿嬤的返鄉行,仍然遙遙無期。

裹著一頭花布巾的鄭勸,終於重溫懸在心頭的七十多年舊夢,只是人事已非,異鄉變故鄉,故鄉成他鄉,豔麗的花布巾終究藏不住惠安女滿臉的風霜,以及滿心的無奈,只能對著天地長嘆。

為愛走天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鄭勸,在民風傳統、保守的七十年前,不被社會接受、諒解的處境,可以想像。回首這一段人生路,個中冷暖,難以言盡。而這一趟返鄉行,究竟真能一償夙願?或是增添更多的相思?只有鄭勸自己最能體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