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台灣攝影名家鐘永和:好照片猶如一篇好文章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349

「當數位來臨時,就成了影像亂碼時代!」台灣攝影名家鐘永和昨日在金門縣文化局攝影研習活動中,有感而發的表示,他說以前用傳統相機拍照,總會掌握「打靶三原則」,但在數位時代裡,則有亂槍打鳥的情形出現,反而不似以往,精確抓到影像精髓。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攝影風氣,從昨日上午九時起,舉辦為期二天的攝影研習活動,包括金門攝影學會理事長黃景舜、蔡祖求、許文科、盧根陣等七十多位愛好攝影的民眾,也慕名前往參加。

鐘永和以「人文紀錄和空間的紀實─報導攝影關注與專題拍攝」為題,和學員們分享報導攝影和專題拍攝等心得,鍾永和表示,要拍出好作品,一定要掌握點、線、面與近跟遠的訣竅,並謹守打靶三原則。

攝影過程應考量「時間」、「空間」兩大要素。空間的掌握必須考量「點」、「線」、「面」的構成,由「點」向外擴散到「線」、由「線」擴散到「面」;時間軸讓攝影題材更多元、活化,時間的推進可以反覆過去與現在的改變,紀實攝影隨著時空的不同,執行具像的真實報導。

鐘永和輕鬆愉快的上課方式,也讓民眾印象深刻,他也不吝於分享自己在攝影方面的經驗與領悟,他說,其實拍照並不是一到景點就猛拍,而是要駐足觀察,讓現場氣氛與內心思緒相互碰撞,激盪出火花,如此才能拍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鐘永和也提到,其實攝影是利用影像記事,紀錄的過程必須透過纖細的心、眼觀察,結合鏡頭進行現實事件的紀錄,即運用不同層次的視覺觀感進行「觀光」、「觀賞」、「觀察」,由淺而深的的關注每一分、每一秒所發生的影像變化。

所以攝影照片除了是單一畫面成果的呈現,同時也可以是一句話、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藉著時間序位的推進,鋪陳為故事性的陳述,意即由點、線、面的空間構成整體觀點,輔以自然、地理、人文的內涵,呈現整體的概念,訴說攝影者本身的個人思維,組織個人情感,並且藉由鏡頭將內心的思想與情感具體呈現。

其實攝影就是將立體形象轉成平面影像,所以要掌握人文記錄與空間的紀實,而人文與空間的對話,包括有:人文意涵、人文觸動、人文觀察、空間形象、空間生活、空間磁場、空間框界、空間閱讀等。

其中,人文意涵就是「人與自己」關係的確認和疏導,發自人天生知能的知、情、意,長存平常之心。

昨日會場也有販售鐘永和的最新影像著作,由於有溫馨友情價,也引起學員們的一陣搶購,稍後,學員們也爭相請鐘永和簽名留念,現場宛如一場小型的新書簽名會,相當有趣。

這項攝影研習,今日將進行戶外攝影課程,鐘永和將親自教導學員,如何用鏡頭記錄感動。

此次應邀跨海授課的鐘永和,浸淫攝影天地長達三十年,自七十二年任職光華雜誌專任攝影師起,即開始以專業技能在攝影領域展露長才,不僅讓他屢獲攝影大獎,精彩作品也相繼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所典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