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郵差楊操金廈通信史見證者
在外島金門一連舉行三天全國郵展昨落幕,集郵專家倪正卿在郵學論壇中提出「金廈通信史(一九零零至一九四九)」,以僑批封為例證,介紹兩岸隔絕前金門和廈門的通信情況,家住金城鎮西門里的老郵差楊操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祖孫三代以身為送信人為榮,引起學者專家熱烈討論。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在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始設郵政代辦所於後浦街(即今金城鎮城區),委託殷實商號兼理,後增設沙美街和烈嶼西方代辦處,直到民國九年后浦街代辦所改設三等郵局,才派員專職,但是早期郵政沒有匯款業務,而金門為僑鄉,僑匯為地方重要收入,民信局應運而生,在民國三十八年兩岸隔絕前,民信局代送家書、匯款比郵局還熱絡。
民國二十五年,楊操︻十八歲︼在同安渡頭從事挑工的工作,被運送金門和廈門僑批封和郵件的渡輪「金星輪」船長黃墻看上,從此踏上送信人的行業,直到六十七年屆齡退休。
楊操指出,後浦當時有郵局和存德、昭其文、金勝源等六家民信局,每天由「金星輪」自廈門載批信、僑匯到同安渡頭,在渡頭工人中,黃墻看他老實,因此,船靠泊後,指定由他負責擔郵袋到後浦,分送民信局和郵局。
楊操老先生送信、送錢,當時工作是每天風雨無阻,早上到同安渡頭接郵袋,肩挑一千多公尺到後浦街上,郵袋內有批信、白銀、紙鈔等,七月的南洋匯錢多,曾有一擔重量達三百多斤的記錄,一擔的工資為美金二角。楊操老先生送信、送錢,還送過人,被送的人正是現在新加坡大華集團理事主席黃祖耀的尊翁黃慶昌。楊操說,民國三十六年,老家在金門英坑的黃慶昌,從南洋衣錦返鄉省親,自廈門坐船到同安渡頭後,由於退潮,石板橋路滑,由他負責從橋尾把人平安揹到橋頭,一揹走了一千多步。
楊操回憶說,同安渡頭揹客人上岸,當時一般行情是金元券二元,黃慶昌一出手就是十元,讓同行很是羨慕,當時這筆意外之財,讓他買了兩隻仔豬養來貼補家用。
民國三十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南洋僑匯中斷,讓楊操的送信人工作暫時失業,以打零工維生,直到四年後抗戰勝利才恢復,郵政局並以一個月貼二十四斤米的代價讓他兼送郵袋,由於中國大陸戰亂,通貨膨脹,楊操表示,整擔民信局的郵袋內都是鈔票,就是靠著一個「信」字,才贏得僱主的信任。
民國三十八年國共戰爭使得金門和廈門隔絕,民信局生意受影響,郵政局反而隨著十萬大軍進駐,益形重要,四十二年金門郵局升為二等局,需人孔急,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楊操納編為中華郵政員工,從此走上火線送家書的另一段人生。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爆發,在四十四天的砲戰期間,中共軍隊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金門島群發射四十七萬餘發砲戰,砲彈翻遍了金門每吋土地,楊操在火線上可以說經手每一封台灣前運的家書。他說,砲戰時,他在料羅第八軍郵所服務,料羅港是運補的港口,海軍中字號登陸艦將郵件運到外海,由水鴨子接運在砲火中緊急搶灘,阿兵哥把郵袋丟到防空洞內,他要到每個防空洞收取,整理,再轉到軍郵局分發。
「八二三砲戰」這天,對楊操老先生更是別具意義,在火線送家書的生命交關時刻,三子來到人間報到,為了紀念早期以騾馬馱信的日子,他特別把小孩子取名為「馬信」。
民國六十七年楊操屆齡退休,楊馬信克紹箕裘,成為綠衣人的一員,現為台北郵局郵務稽查,更讓老人家高興的是,楊馬信的大公子楊承庭「繼承庭教」,去年退伍後也加入中華郵政行列,祖孫三代以身為送信人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