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道上〉斗門由來緬懷祖德宗功遠
■金門有斗門,大陸也有斗門;斗門之名,源自拱斗。拱斗是陳氏祖先在漳州時所用的堂名。
興建祠堂,是為了萃取祖德而光大,並於春秋歲時,表達報本之意。斗門陳氏家廟的碑志中,載有斗門之名的由來。
斗門東甲陳氏家廟以「南陳文賢家」為燈號,開浯始祖為陳二十五郎(二十五郎公)。陳氏於宋代就由漳洲移民金門,開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
陳氏祖先居住漳州時,堂名「拱斗」;移民金門後,為承其「斗」,便以斗門做為聚落名稱,以示丹心不忘。後來,同源的子孫又在福建另闢一個斗門,因而有了內斗門、外斗門的區別。
在東甲陳氏家廟中,立有「大總戎」、「明欽進士」等匾額。明欽進士為陳氏四十孫陳良謨(開浯第九代);他於明唐王隆武二年(丙戌年)獲欽賜進士,封扈隨大夫。陳良謨的哥哥陳良弼在崇禎時因擒賊有功,由千總升廣東遊擊,再升副將、總兵,獲封明威將軍。一武一文,光耀陳氏門眉,這就是祠中匾額的由來。
陳氏一門的族譜,因為有陳廷樑、陳良謨的續修而能流傳至今。陳廷樑是明代舉人,與瓊林的蔡守愚為鄉榜同年。
陳廷樑對於同族親誼有如下的詮釋:「春雨潤禾,自葉流根。況一粒之粟,傳之千倉萬廂(箱),皆無異味;一莖之花,流之千卉萬英,豈異馥(香)哉?」這些描述,都在說明追本報本及世代相傳不變的本質。
陳良謨則族譜中寫道:「祖德宗功,千秋勿墜;水源木本,萬世須知。雖支派分遠,宜親而不宜疏,即貧富異形,相持而勿相狎。推此而貴不忘賤,卑不踰尊,別親親之念切而敬宗之誼:::。」他所期望於後人的,就是不因為富貴貧賤而忘卻了親緣與倫理。
■東關廟是新前墩的十二景之一。東關廟的廟志對敬神、奉神一事,有很好的詮釋:「邑之人虔誠奉神,:::蓋禮所謂有功德於民則祀之焉。」
東關廟奉祀的神明包括董府王爺、魏府將軍、蘇娘娘及哪吒三太子。其中,三太子是由田浦、大地、內洋(含東溪、東山)、新前墩、東沙尾所共祀;因此,這五個村落,自古就有五鄉聯誼的傳統。哪吒的神像,每年會駐臨一村,每七年一循環。
哪吒三太子的乩身是吳金山,年紀已六、七十歲,已做了四十多年乩童。他對哪吒乃是以「師父」相稱。
每當三太子起駕時,吳金山嘴上插著「軍將」,左手持劍,右手執旗,卻不知道起乩時,自己曾做了些什麼。他說:「不知道半項啦!」對於起乩時免不了的一些皮肉傷,他唸了句佛號說:神明愛護,不痛,不痛!他曾因為腳傷拄著杖,起乩時連拐杖也不必了。
吳金山表示,早些年,三太子巡境時,沿著田浦大地溪,凡經過的地方,番薯、土豆、小麥都是大豐收;但不知怎地,五鄉的地界一到,就不再走下去。
對於東關廟的淵源和歷史,新前墩的長老陳金泉(七十一歲)說了一段傳奇:早年,有一隻大海龜上岸產卵,被阿兵哥抓了要剮要殺,有人心生不忍,買了要放生,但「因海龜被一名少女騎過,就回不了大海了:::。」多年後,忽然有蘇娘娘託夢要興廟,而三太子也恰好選中此地,因此信眾便興建了東關廟。
在這段傳奇中,還有觀音顯聖擇地及調停的插曲,而那位騎龜的少女,後來也成了蘇娘娘的乩身。
東關廟的籌建,是由邑人陳治捐錢並發起募款,由陳金泉捐地,於民國六十四年興建完成。
廟的碑銘中說:「面向連鄉水,遙望向海,背倚東鵲山,位處島東之口,因以名東關廟。」
去年東關廟奠安時,爆竹竄射,鑼鼓騰凌。旗旌逐風,威輦縱橫。五鄉聯誼,八方來賀,僻靜的小村,顯得出奇的熱鬧。
在︿新前墩東關廟碑銘﹀中,有誌與銘兩種文體。以散文敘述移民自清高宗時,由后墩遷往舊前墩,再遷到新前墩的歷史;另以韻文歌頌先民及神明的功德。銘的內容如下:
「惟我邑人,初居后墩;奉神祭祖,福蔭子孫。興東關廟,不償其勞;建東關廟,爰饗其報。祀之奉之,風災熄滅;敬之慎之,禮樂有節。愛我邑人,牲酒永供。祐我邑人,四方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