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ㄨㄟ鼎

ㄎㄨㄟ鼎
在舊厝旁空地上,以鋤頭沿著倒置的「鼎」表面輕輕刮除黑垢(黑煙屯),阿嬤賣力的神情,認真且小心,唯恐稍一不慎,就把鼎刮傷刮破。此一難得的「ㄎㄨㄟ鼎」畫面卻有著傳統農業時期的味道的古早行為。
早期農村家庭煮飯作菜用都用「大鼎」,因為是用檢來的樹枝或樹葉、草、木柴燒煮東西,每隔一陣子,就得將鼎底部外層附著之黑煙垢刮除,而刮過的「鼎」容易上火(傳熱效果較好),省燃料。不過,尖利的刮鼎聲是非常刺耳的,但也令人印象深刻。
時至今日家家戶戶都用瓦斯燒煮,甚至以電器替代,除了炊粿包粽或碰到大「世事」,用到大鼎的機會還真的不多,再用木材燒煮大鼎也是相當少見,偶在鄉間得見此一刮鼎垢的情景,不覺憶起昔日農家景象。
早期農村烹飪器具是「大鼎」,農家人口眾多,煮飯作菜用的爐子稱為「大灶」,而灶前則要準備小矮板凳、火箝、扇子,以及一個貯存炭火的「甕」。當時對一般家庭而言,大灶和鼎是烹煮三餐不可或缺的器具,因此當人家說起這一戶人家時,常會說「這口灶」。而鼎也成為民生的象徵物,有人用「吊鼎」來形容生計困難,因為沒食物可以烹煮,所以鍋子都要吊起來不用了。
由於過去生活條件較差,鼎對一般家庭顯得非常重要,加上昔日物資缺乏,人民較惜物且人工較便宜,故器具若損壞,多加以修護繼續使用,於是補鼎的行業也就應運而生,有大街小巷沿街肩挑擔子的補鼎的流動攤,有的補鼎者二人一組流動到各莊,一人升火顧風櫃,一人則挨家挨戶收集破鼎,修補後並負責送回。
舊時期的鼎是用「銑仔(生鐵)」為材料,可塑性高,比鋼鐵容易澆鑄,不過質地較脆,一碰即破裂,在兒歌「天黑黑」中不是有「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兩個相打撞破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