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丘開大道金龜山毓秀之美不見了
循著怪手開闢出來的寬大馬路步行而上,金龜山給人的感覺像蝸牛山!
小丘開大道,金龜變蝸牛。怪手造人文?仙山靈氣休。現在,金龜山給人的意象不再是充滿靈氣的山丘,好像就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盤旋而上的大馬路;有人戲稱它為蝸牛山!
這可不是金門縣政府的傑作,只是由金門縣工務局完成善後的工程,以避免坍方。工務局的人員說他們只是擦屁股,卻不便說出是誰,金沙鎮公所的人員則說不知道,那到底是誰讓金龜變蝸牛?
誰說金門沒有建設?其實金門的建設是無所不在的;但建設的目的與施作的結果是不是能符合最初的構想,那就很難說了。如果沒有高瞻遠矚,非做不可的宏圖,真希望金門人能為家鄉多保留幾塊處女地,保留一些自然與天真。或許,不汲汲於建設,無為而治,反而會是金門人更大的成就!有時候,有所不為比有所為更加重要。
金龜山又名金山或龜山。金沙鎮許多廟宇,都以倚她為地靈,或「左砂」,或「右砂」,成為山環水繞,福地洞天的構成元素。例如:浯坑的北極殿以她(金龜山)為左砂(左有龜山,右為蛇山)。田墩西嶽廟的大門聯則是:「金龜一脈星球峙;石鼓千峰日月高。」
金龜山原本充滿著天然和玄祕之美,是各方靈感的佐輔,為眾方所仰望,更是這一處山海原野中的要主角。坦蕩蕩的大路一開,登上了山丘,卻不見丘壑的毓秀,一路上只有道路的意象、道路的景觀,彷彿路道路才是這座山的主體;連文化園區最不堪的一面,都剛好顯露在眼。
老一輩的人流傳一首謠諺:「大山千洞,五虎透空,金龜刺通,金門成功。」(紀錄自東店百歲人瑞黃旦)這裡頭講的山就是太武山、五虎山和金龜山。金龜的開闢算不算刺通?「刺」應該是小面積的、精細的,至少不是大刀闊斧的。太武山、五虎山雖然都已開發,卻至少保留了山的靈秀,因此成了觀光或生態教學的資源,但金龜山現階段給人的感覺可就不同了。
金龜山只是一座小小的丘陵,比起太武山,形勢更加迷你,如今路卻開得比太武山道更寬闊,即使持續進行綠美化,充其量只是一座公園而已。這樣的公園,金門到處都是,有何特殊?
如今,金沙鎮公所還要開發五龍山,五龍山是官澳龍鳳宮的左砂。金沙鎮公所對五龍山有美麗的憧憬,但願美景真的可以實現,千萬不要「畫龍不成反為狗」才好!
金門到處都有好山好水和人文遺址,有太多地方,遊客根本走不到。要推展觀光,金門需要的是動腦行銷目前所有而非拚命動土開挖。也許,金門需要開闢的路,是腦中的「思路」;所要建設的道,則是與大自然和既有人文資產的相處之道。
過去,金門的軍事建設是一鍬一鏟鑿出來的,有血汗和毅力在裡面,當時是愚公移山,建設很不容易;如今,金門的建設已有各種機具可以代勞,建設是很容易的,但也很容易讓建設變成破壞;反而是能克制住建設的慾望,才真的不容易!
金門啊金門!千萬不要讓人工變成人文的代名詞;也不要讓怪手變成建設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