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觀察站〉初訪東北三省

發布日期:
記者: 傅崑成報導。
點閱率:423

做為一個滿人,筆者雖然在多年前曾經短暫過境哈爾濱數小時(前往蘇聯遠東區),但是,從未真正造訪過我們滿族的東北故土。今年夏天,終於得有機會前往東北三省訪問,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從瀋陽、鞍山到長春;再由長春到哈爾濱,以至牡丹江,鏡泊湖。短短十二天,行程跨越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一路上,單槍匹馬,大街小巷地胡亂行走,倒也看了不少東北真正的人文、景觀。總的來說,東北正在快速的進步。不但各項基礎建設都在各地進行著,各個城市的建築物也明顯地正在向上「冒尖」。當然,民生物價、工資收入,以及房地產的價格,也都在過去的三、四年間,迅速上升了不少。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再加上「松花江畔」有「遍地的大豆高粱。」這是我們從小瞭解的東北印象。它似乎總和農業、森林、畜牧事業有關。

事實上,由於東北鞍山鐵礦、撫順煤礦,蘊藏極為豐富,再加上大慶出了名的石油,一直到今天,東北都是中國鋼鐵事業的重心。您知道嗎?全中國絕大多數的鐵軌,包括最近才開通的青藏鐵路的全部軌道,可都是東北鞍山鋼鐵廠的產品。

因為國際環保問題嚴重,保護野生動物的結果,東北的貂皮等皮草事業,已經大不如昔了。至於烏拉草,原本是東北人冬天塞在靴子中的保暖物,如今也因為房裏、車裏暖氣普遍,早就沒人理會了。

東北因為主要是大平原,筆者沿著鐵路或高速公路旅行,沿途所見,全都是一望無際,氣勢驚人的莊稼農田。其中倒沒有看見「遍地的大豆高粱」。玉米(當地人稱為苞米)和稻米反而是沿途最常看見的作物。東北的大米很有名。在當地自然有機會吃到。感覺的確很香、很甜。據說,生長期長,日照時間長,是東北大米好吃的主因。此外,東北有名的的黑土地(的確處處所見都是黑色的土壤)非常肥沃,很少人使用化肥、農藥,也是原因之一。

附帶一提的是,東北夏天的西瓜、哈密瓜、水蜜桃,以及四季不斷「嘎嘎香」的蘋果,滿街都是。至於隨處栽、隨處長的帶外包薄茄的黃色小漿果||「姑娘」,更是街頭巷尾,到處有售。這些水果的價錢都很低廉。人民幣兩、三塊錢(大約新臺幣八到十二元)就能買上一斤(在大陸就是半公斤)。這對於來自臺灣的訪客而言,真是一大福氣。

近年來,大陸政府一再強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方向,似乎給東北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但是,有些人顯然對於東北工業發展的未來,並不很樂觀。理由有二:

第一、東北的對外交通不便,主要是因為東北三省只有遼寧省南端有大連旅順等海港,其他各省都欠缺海運之便。用鐵路運載物資,似乎是東北唯一的出路。但是,即便在東北大平原上,一列火車可以連接四、五十節車廂,仍然不及海運的便宜、便利。何況,就算從遼東半島南端出了海,船舶必須先繞過朝鮮半島出黃海,還得再穿過日本水域,才能前往美洲大陸。無論如何,並不方便。對於工業產品的出入,很是不利。

第二、東北人的個性還很「農村」,和現代工商業發達的社會,不太協調。大陸一般人常說:東北人的個性就是「大大咧咧」的。表面上的意思,是說東北人比較「大氣」,不計較小節;其實,這意思也就是東北人比較粗野無文。這和東北的氣候、東北的農業環境,當然都有關係。

在東北民間的藝術表演主要是「二人轉」。這種由一男一女出場說笑話、逗趣的表演,過去往往就是說說黃色笑話,博君一粲,難登大雅之堂。其文化水準和北京的相聲、江南的彈詞,相去的確不可以道里計。最近幾年,大陸著名的東北演員趙本山大力推廣、改良「二人轉」,總算把這門傳統藝術的品味,提升了不少。但是,廣大的農村仍然流行著比較低俗的表演。

東北人繼承了契丹、女真、朝鮮以及山東、河北漢族等多個民族的血統,一般人濃眉大眼,個頭都比較高大。但是,東北未來的發展靠人才的智慧累積,不能再靠彎弓拉箭、騎馬打仗。發展教育於是成了東北的大事。現今東北的優良大學不少,其中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大學,吉林大學,都是大陸一流的重點大學。當地的小學流行五年制,初中流行四年制(仍然是九年義務教育)。一般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升學問題,以致學校只重視語文課、數學課,往往把音樂、體育、和社會常識有關的課程,都給「搶課」搶掉了。再加上一胎化的結果,很多小孩子的身心發展,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不能不令人擔心。

或許正是因為欠缺優美文化的素養,哈爾濱市強調「文化立市」,每年七月到九月,辦理「哈夏」音樂節(全名為: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在全市幾個廣場舉辦露天音樂會,一共有數十場的精彩演出。在這個松花江畔的冰城,自然很受到市民和觀光客的歡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