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出磚入石明末清初工法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1,933

金門有一種牆壁,它有個特別的名稱,就叫「出磚入石」。

「出磚入石」有來歷,明末清初成此壁!萬曆地震災後疊?康熙遷界歸來砌?學者江柏煒(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系主任)判斷它是明末清初之間的產物。他表示,「出磚入石」是用石頭、瓦片或大片的紅板磚,所搭配起來興建的。像這樣的牆壁,在大陸的泉州已經所剩不多了。

︽泉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年間,閩南地區曾經發生嚴重的地震,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倒了,只剩下開元寺的石塔沒有倒。江柏煒據此判斷,災後重建,老百姓要找材料蓋房子,最快的方式,就是把舊瓦片拿來應用,這就是「出磚入石」出現並流行的可能原因之一。

此外,清初時,康熙皇帝為了攻取臺灣,下令從浙江,到福建,到廣東的百姓遷界三十里,並實施海禁,以免沿海居民資助明鄭(鄭成功、鄭經),結果很多地方就成了廢墟。海禁重開後,老百姓回到原地,想要重建房屋,就只好從舊瓦片和石頭中去找材料。江柏煒認為,這是出磚入石流行的另一個可能的原因。

江柏煒表示,出磚入石的強度畢竟比較差,卻比較便宜;清中葉之後,民生比較富裕,居民建房子就改採泉州白,並用很好的紅磚。因此,只要看到出磚入石這種構造體的牆壁,八、九不離十,可以斷定是明末清初的工法。

出磚入石能保留到如今,是彌足珍貴的,但有些人卻用水泥把它糊掉。江柏煒認為,我們應該多多留心,多多保護,因為如今它們是非常、非常的珍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