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道上〉大小普庵佛祖會山寺有典故
█「普濟眾生通天地;淨心養性貫日月。」這是陽翟會山寺的一對龕聯。上聯、下聯的首字合起來就是「普淨」。普庵佛祖的法號就是普淨或普靜。
會山寺主奉普庵佛祖,由於目前正在重修;普庵佛祖在內的眾神明,已被奉往聚源廟暫棲。聚源廟主奉關帝爺,無巧不成書,關公和普淨都是三國時代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兩「人」是同鄉,但只邂逅過兩次。一次是在鎮國寺,當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保二嫂,為尋找舊主劉邦,途中曾蒙普淨以剃刀示警,免於遇害;另一次是在玉泉山,關羽遇害後,大叫:「還我頭來!」經普靜(淨)指點迷津,才恍然大悟,於是顯聖護民。普淨(靜)當給關公的當頭棒喝是:你要索頭?那五關六將的人頭又要向誰索去?
陽翟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坤爵表示,普庵佛祖就是指普淨(普靜),這是他從老一輩的人聽到的說法。
老一輩的人說,不但會山寺有普庵佛祖,前埔原本也有普庵佛祖,規模和聖像相對都是一大一小。前埔供奉普庵佛祖的廟宇,土地是陽翟人的。陽翟人想要在廟址一帶改建風水(墳地),這會使普庵佛祖所在的廟宇失去靈氣。
陽翟的普庵佛祖經由乩示,要將「小弟」(前埔普庵佛祖)迎到會山寺,但遭到前埔村民的反對。
為了和平達到目的,陽翟和前埔雙方議定以瓷碗作筊杯討苕;結果,明明是易碎的瓷碗,經過九十九次的擲筊,都沒有破,而且一連九十九次都出現聖珓(聖杯)。第一百次,有一個瓷碗被丟到樑上定住,卻不偏不倚,分不出陰陽;經信徒祈禱,希望湊成一百之數,瓷碗才終於落下。瓷碗不但沒有破裂,而且出現了第一百個聖筊。
雖然如此,前埔居民還是心有不甘,但又不能不守約定,有人便把普庵佛祖藏在蚵殼堆中。當會山寺的迎神隊伍來到前埔時,普庵佛祖的輦轎一發,赤腳扛轎的信徒運著神輦,全場打轉,不斷地「褪、褪、褪」,終於讓佛像出露現形。
如今陽翟會山寺有一大、一小兩尊普庵佛祖,典故故事即如前述;而會山寺的門聯則寫著:「普鎮會山施澤久,庵居宅里佈恩長。」
█沙美大士宮的佛龕上有一副對聯寫著:「大神通粒粟能藏世界;士智略韓寇委政閻羅。」上聯是形容觀音法力無邊,下聯則描述大士悲智雙運,在鬼月時代理閻羅,主持普渡。
大士宮是沙美萬安堂的附屬廟。這副對聯,存在已有年歲。近年來,有人提議要將韓寇改為韓冠,並經管理委員會決議通過。不過,萬安堂的保生大帝卻透過乩身指示:大士爺管轄著陰間諸惡鬼,大士宮對聯中原有「韓寇」二字,一改就會大亂。薛王爺(萬安堂另一尊神明)一再交代,韓寇是專管陰府的封銜,不可改。這一來,萬安堂及大士宮管理委員會只好推翻前議。
大士宮供奉的是觀音大士(有人稱為白衣大士)和焦面大士。焦面大士的身分,至少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把焦面大士當作凶神,被觀音收伏後,甘為部將,又稱為「大世爺」;一說則以焦面大士為觀音的化身;化身的目的是要在孤魂野鬼搶食的場合裡,維持眾鬼秩序,並主持公道。
就字面而言,「大神通粒粟能藏世界」可以解釋為觀音菩薩法力無邊。「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鍋)內煮山川」、「天在一粒粟中;海在一毫頭上」之類的描述,淺而言之,都是在形容天外有天的境界。
就字面而言,「士智略韓寇委政閻羅」可以解釋為觀音大士基於慈悲心,要普渡諸鬼,便施以智略,化身為焦面大士,讓閻羅王(韓、寇)把「閻羅」這一掌理陰間的權柄,暫時委任給祂。
閻羅是一種身分地位或職掌;韓寇則是死後擔任閻羅王的人。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隋朝的韓擒虎、宋代的寇準、范仲淹和包拯(包青天;包大人),被稱為「四大閻王」;因此「韓寇」二字可能就是用韓擒虎和寇準來做為閻羅王的代名詞。
被認作閻王爺的歷史人物,必是公正剛直的官吏。在一些歷史小說中,韓擒虎和寇準都說過:「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的話,可以做為「韓寇」的註解。
大士宮原來要把對聯中的「韓寇」改為為「韓冠」的,最後又決定不改。不改雖是出自神諭,不論理由如何,終究是一件好事。其實,早期的人們,對文字的重視超過今天,不容易出錯。除非有充份的證據證明有誤,否則保留原貌將比別出心裁更加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