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沙美有請大士爺
昨天是農曆七月二十五,沙美有迎大士爺安座的儀式|大香炷炷隨神轎,小香根根列道旁。焦面大士沿街行,大鑼大鼓響鏜鏜。場面頗為熱鬧。
沙美的普渡又叫「慶讚中元盂盆勝會」,每年都在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舉行,並有化大士的活動。迎大士及大士爺(觀音化大士、焦面白衣大士)的活動則是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舉行。大士爺在大菜宅的棚子中安座後,接下來的幾天,信眾們就可以各自準備祭品,前往拜拜。到了月底普渡當天,則有集團祭祀的活動。
迎大士活動要到大士宮迎接白衣大士(觀音)和焦面大士,然後再去糊紙店迎接紙糊的焦面大士(大士宮目前正在重修,另有暫館。)。
沙美信眾認為焦面大士就是觀音化大士,也就是焦面白衣大士。他們認為焦面大士是觀音的化身之一,在鬼月時以猙獰的面目主持普渡,目的是要維持秩序,以免鬼魂搶食。(在臺灣有些地區,把焦面大士當成鬼王,並非觀音,只是觀音所收伏的部將。
沙美大士宮的焦面大士,有如下的形象:「觀音化大士,噴火鬼王身。臉青呈焦面,眉赤燃紅燄。智略主普渡,慈悲為繫念。」祂的眉毛、舌燄都是紅色的,皮膚是藍色的。兩眉長出銀角。右手拿著一團火燄。右肩有一尊觀音。
紙糊的焦面大士坐姿比一個成人還高,約有二公尺餘,把銀角和舌燄的獰厲表現得更加明顯,好像全身都在冒火。祂有紅眉、赤舌、綠臉、紅髮、銀角。身上的甲衣有金鱗、銀鱗。背後插了四根旌旗。座椅上有龍頭、虎皮等裝飾,顯得威風凜凜。
紙糊焦面大士的頭顱會上下略為頷動,遊街時,顯得活靈活現。大士前有兩個黑白無常之類的侍者,一個是白面黃衣,手拿火牌;一個是黑面紫衣手持雨傘之類的器具。
大士巡遊的路徑包括勝利路、三民路、國中路、中興街、復興街、博愛街、巴剎(沙美菜巿場的肉攤)等。一路上有中、西樂隊敲鑼打鼓,上百信眾手拿著大香隨香。今年還有婦女組成的鑼鼓隊和志工隊加入遊行。遊行隊伍行經的地方,兩旁店家的信眾們則手持三炷香,或立迎或跪迎。
安置大士後,普桌擺放了粿塔和全雞、寸棗糖等祭品。接下來還有各種行禮如儀的活動。這一切都只是普渡的前奏。
沙美的普渡活動包括「慶讚中元盂盆勝會」和「公祭男女孤魂及國軍陣公亡將士」。
普渡幽冥,憐恤孤魂,目的是祈求神佛赦罪、賜福,並植福人間,以保安寧。
特別的是,大士棚頂上插了九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遊街的西樂則有:「手牽手,心連心,同來創造國家地命運::。」這些行之有年的小插曲或綴飾,讓普渡活動更符合博愛的精神,既祐世人,也憐幽冥,而且是愛家,愛鄉,又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