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焦面大士化成烈燄遊魂聞道得超生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543

噴火的焦面大士已經化為烈燄,農曆七月也已經結束了,雖然接下來還有農曆閏七月,但七月加閏卻並不等於「雙鬼月」。鬼月一年只過一次,不必在閏七月(這個月)時,再把普渡的儀式重新來過。

沙美的普渡(普度)活動是在七月三十鬼門關的子夜時結束。口吐火舌,眉燃赤燄的焦面大士,在當天(國曆八月二十三日)晚上十一點半,伴隨著「金庫、銀庫」(金紙、銀紙),灑上油、酒、醬,化為熊熊火光,善男信女們則虔誠跪送,但還有許多人雖然拜了大半輩子普渡公,卻從來沒有看過火化大士的場面。

主普沙美普渡的神祗雖然也叫「普渡公」,但卻被信眾稱為「觀音化大士」,或為稱「焦面白衣大士」。在別的地方,「普渡公」的身份可能只是所謂的鬼王;沙美的普渡公,則稱為焦面大士,被當做是觀音(白衣大士)的化身。觀音在普渡時,代理閰羅,以猙獰的焦面(鬼王的形象)展現於孤魂野鬼之前,避免眾鬼搶食,以達到慈悲普渡的目的。

在別的地方,普渡活動只侷限於七月的某一天;沙美的普渡雖然訂在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但焦面大士卻是從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就在「大菜宅」的普渡公棚中安座。在安座之前,還要請道士做法,請樂隊吹吹打打,由信眾隨香,伴著鞭炮,巡行沙美老街和各街路巷道,包括和平街、三民街、博愛街、復興街、國中路等,令各家戶候迎膜拜。

按地方耆老們的說法,沙美的普渡有三個特點,第一就是普渡公(焦面大士)的神態很特殊(紙紮的焦面大士的樣貌,是前輩紙糊師傅於夢中得到的靈感);第二就是普渡公要提前安奉多日;第三則是「官兵亭」的設置。

沙美的普渡,會在大士爺所坐鎮的普桌旁,另設官兵亭及普桌。官兵亭的基座是六角形的,亭頂如斗,上尖下闊。簷的部分綴以彩鳳,柱的部分飾蟠龍。亭內寫著「國軍公(陣)亡將士官兵神位」和「國軍公(陣)亡『女』將士官兵神位;亭外一聯書有「壯志凌雲鞠躬盡瘁平赤氛;虔誠敬奉茶果香花慰忠魂」,橫額則是「英範流芳」。

普渡當天午時(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要先張榜曉諭。榜文上的標題寫著「蘭盆勝會」。「會」字用的是自古沿用的異體字(寫法為上「山」下「乃」)。舉辦普渡植福的地方,也是用舊稱|浯洲嶼十七都汶沙堡沙美鄉。

榜文中說,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人間植福的日子;在蘭盆勝會中要宣經禮懺,豎幡掛榜,供水獻花,筵賑水陸,請諸神各就其職,掃盪妖氛,讓孤魂滯魄可以聞道超生。

普渡開始之後,上百戶人家挑扁擔,提竹籃,備菜碗,舉馨香,在普渡公棚前舉行聯合祭祀,以金帛酒饌,進獻於焦面白衣大士駕前的公陣亡將士官兵及男女孤魂,並誦讀︿沙美境中元普渡祭文﹀,藉以對飄零泉路的烈士英豪表示哀矜。等道士舉行過「化食」的儀式之後,家戶又開始準備「拜門口」,還要準備盆水和毛巾。入夜之後,各街道則排出長長的普桌,每一長桌都奉有觀音聖像。據和平街的信眾表示,普桌上的觀音聖像,是由各家戶輪流供奉,每年輪一次。

過去,博愛街的普桌可以看到許多新潮的玩具,如今隨著商業沒落,不再推陳出新,但還是有一些可愛的玩偶。沙美老街的普桌,有人形食雕,並安上八仙的面具;還有一些水族造形的西點麵包,也是特製的。

到了子夜(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收了普桌,燒觀音亭,送了大士(燒了紙紮的焦面大士),蘭盆勝會就進入尾聲。不過,閏七月初一(前天),還有送大士的活動;要把農曆七月二十五由大士宮(暫館)奉迎的白衣大士和焦面大士兩尊聖像,送回原處。

農曆七月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卻是閏七月,有人稱為「雙鬼月」;不過,中元普渡活動是以第一個七月為主。「鬼門關」已關,閏七月已不需要再舉行普渡。

七月流火,幽光如螢;筵散燈滅,來年再明!從農曆初一晚上開始,點綴夜色的普渡燈,也已經通通熄滅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