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觀察裕〉統一口徑

發布日期:
記者: 傅崑成報導。
點閱率:349

十三億大陸人民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未必見得一致||這是可以想見的。但是,大陸人民在許多問題上的公開意見,說法如此雷同,往往令外人驚訝,並且得出大陸不民主、不自由的結論。

這樣的結論也許並沒有錯。但是,「統一口徑」的好處與壞處,確實不是「社會不自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結論完畢的。

最近臺灣某大報發表評論文章提到:大陸政府最近學乖了。在這次臺灣熱鬧非凡的倒扁運動中,始終保持沈默,冷眼旁觀,不發一語。文章的意思是:大陸不去評論臺灣的倒扁運動,反而有助於倒扁的成功。這就對了。

其實這事可以有兩個觀察的面向:第一、大陸的媒體一致採取了「報導而不評論」的立場,也是另一種「統一口徑」。其利弊得失究竟如何?第二、大陸為什麼不對倒扁活動提出評論?是希望倒扁成功呢?還是根本不希望倒扁成功?

就第一點而言,「統一口徑」有利有弊。這在大陸很多學者專家之間,早有爭執。

過去,大陸的社會未開放,瞭解世界大事、國際關係的人就很少。基本上,有關臺灣的新聞也只刊登在少數人才能讀到的︽參考消息︾上。如今,大陸開放的尺度越來越大;人民自由出入國門,在世界各地來來去去;不論在城市或鄉村,衛星電視節目早已打入千家萬戶的客廳;「統一口徑」當然也就成了很多人認為不合理、沒必要的做法。

尤其在很多有識之士的眼中,「統一口徑」的作法其實對於中國的國際關係即可以是「文武」兩手,也可以是其他許多不同的「兩手」。譬如「政府與民間」對日本關係的看法和行動,可以有所不同;「軍隊和平民」,「官方和學術界」,「內政和外交」,「中央和地方」,「執政的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農業界和工業界」等,也都可以利用他們之間的不同立場,在國際社會上提出兩面的說法;這樣做,有時候反而可以爭取到全體中國人民最大的利益。

尤其,充分利用這樣的「兩手策略」,往往還可以獲得國內、國外人士對於中國政府執行政策困難的諒解;減少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所遭受的誤解;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它的好處其實真的很多。

不過,一個社會對於國際事務的「口徑一致」也可以發揮較大的說服力量。讀者們也許還記得,在1970年代,美國喬治城大學的著名政治學者克萊因博士。他曾經多次來台訪問,並且成為了蔣經國先生的好友。克萊因在他的著作︽80年代世界國力比較︾中,把小小的臺灣排名在全球第12─14位,理由之一就是臺灣的兩千萬軍民和政府保持著一致的看法,事事「統一口徑」,這就形成了一股強有力的國家力量。

再看看最近的伊朗,全國上下對於發展核能的看法如此一致,以致國際社會上的反核子擴散集團,對於伊朗頗有一點束手無策的感覺。你可以說,伊朗政府不如歐美國家的政府民主自由;但是,你還是不得不承認,伊朗在這件事情上所表現出來的「統一口徑」,力量強大。

大陸在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嘗到了「統一口徑」的好處;但是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地位提升,一個更具說服力的區域領導國家的立場,往往也就更加複雜多變;已經無法再套用一個簡單、一致的說法,來簡化中國十三億人民的立場與處境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在未來幾年間,逐漸發現大陸的媒體與民間的立場,出現了和政府官方說法不同的地方,應該也就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了。

就第二點來說,大陸究竟是否希望倒扁成功?真是很難說。

這有一點像臺灣民進黨本身的立場。阿扁貪腐,應該下臺。但是,如果阿扁真的下了台,不僅臺灣政局可能全面洗牌,未來難料;而且繼任的呂秀蓮女士是一個無法掌控的政壇怪人。因此,與其讓阿扁被倒掉,還不如讓臺灣繼續「有秩序地」爛下去,直到2008年換得泛藍執政,再來開啟兩岸和平合作的大門。

當然,如果阿扁真的被臺灣人民給轟下臺了。對於大陸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反正大陸已經對阿扁不抱任何希望;新人繼任也就不會比阿扁更差。讓臺灣重新政治洗牌一次,維持混亂以及不可能有任何大做為的呂秀蓮領導臺灣的短期看守政府,對於大陸順利主辦2008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許還有一點小小的幫助。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的政府和媒體,樂得隔海看看熱鬧,緊閉雙唇,不發一語,也就自然顯得合情合理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