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潮間帶生態豐富多彩

發布日期:
記者: 李金鎗/金城報導。
點閱率:411

金門縣政府舉辦「金門潮間帶豐富之旅活動」昨日假水產試驗所視聽室展開,藉由室內幻燈片的解說,以及戶外分組的觀察,帶領參加學生和民眾一窺金門潮間帶豐富的生態資源,讓學員認識金門潮間帶生態特色與保育的平衡,增進民眾自然保育概念。

這項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金門縣政府主辦、金門自然學友之家策辦,金門縣水試所、金門野鳥學會協辦的「金門潮間帶豐富之旅活動」於昨日下午二時展開,吸引近六十位學員參與,活動內容分為室內課講習與戶外觀察兩部分。安排成勇生講師講說「泥灘地上的活化石-與鱟做朋友」,張寶仁講師介紹「浯江溪口潮間帶生態簡介」,許勇為導覽建功嶼戰役史蹟。

成勇生講師講說「泥灘地上的活化石-與鱟做朋友」,他表示,金門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資源,在各個海岸潮間帶,散佈著各種貝類、螃蟹、鳥類、彈塗魚及海濱植物,這些生物為生存於潮水漲退的環境,演化出許多適應的策略與方法,潮間帶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趣味性,是值得大家來欣賞與學習的。

成勇生指出,金門灘地生物的「鱟」有活化石之譽,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其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二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型態,因此,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因此,金門人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鱟」被視為環境生態指標,在台灣西海岸幾乎絕跡,澎湖也是偶爾一見,國內只能在金門找到蹤跡,金門縣政府一九九九年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水試所進行復育多年,每年都舉辦稚鱟放流活動,目前水試所培育一齡稚鱟後,固定於浯江溪口、古寧頭南北山等處放流,每年放流數目約十多萬隻,並經常進行檢測,監控其變化。最後戶外分組的觀察,參與學員在沙蟲專家指導下,展開尋找沙蟲的技巧,收穫不少,尤其是小朋友挖掘沙蟲無不驚奇尖叫,也讓學員及小朋友上了一堂豐富自然課,認識金門潮間帶生態特色與保育的平衡,增進民眾自然保育概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