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兩岸黃氏宗親金門會

同根同源兩岸黃氏宗親金門會
金門與漳廈黃氏宗親進行兩岸交流;血緣之會是基於同根同源,在宏揚祖德宗功之際,黃偉和黃道周成了彼此最值得一提的先賢。
黃偉是明代中期的金門先賢;黃道周則是明末時期的漳浦先賢。在兩岸黃氏交流中,成為文化交流最有意義的話題。黃道周曾製作天地盤(天文圖),是他研究天象、演釋易經和講授天文學時用的儀器,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黃道周(西元一五八五年~一六四六年),是明代的詩文名家和書畫家。他字玄若,一字螭若,又字細遵,號石齋,生於福建漳浦。
黃道周是明熹宗天啟二年進士,在思宗崇禎年間才任官。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曾屢次上疏彈劾當時的政要,也因此屢次去職,甚至被貶為平民。周延儒、溫體仁、楊嗣昌等,都是他彈劾、諷諫過的大學士或內閣大臣。
明亡後,福王、唐王曾先後以他為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最後在婺源與清軍遭遇,兵敗被俘,不屈而死。
黃道周以道德直節聞名,又有很高的文學修養,著有︽漳浦集︾五十卷。他的詩追求的境界是「一字動有千峰勢」。駢體文富諷刺及幽默,寫得冷豔深邃。
「靜觀身外渾無物,未許人間別有仙。」這是黃偉題太武巖(太武山)的詩句。黃偉在金門被稱為品德完人,受後人景仰,民間甚至將他列入仙班。
他年輕時曾經讀書於太武山,後登甲第,任地方官。仕途雖不得意,但孝天性孝,寬大慈善,待人平易,出處進退皆都能彰大節操。
根據︽金門志︾等文獻的記載。黃偉字孟偉,號逸所;汶水頭人。曾經擔任書掾,因身份卑微又受辱於人,認為不是丈夫所當為,便上山讀書。後來又跟隨陳琛學習︽易經︾。陳琛被學者稱紫華先生;著有︽四書淺說︾、︽易經通典︾等書。黃偉於明武宗正德九年(西元一五一四年)登進士;陳琛比他晚,正德十二年才中進士。
黃偉的第一個官職是南京刑部主事,任內治獄得情,以「清慎明恕」著稱。後升廣東司郎中。
黃偉受道南四先生學說的影響很大;道南一脈的學說繼承了程朱(北宋程頤、程顥和南宋朱熹)的思想。世宗嘉靖年間,他應天子之詔,慨言要敬德、輔弼、節用、除剝民巨蠹、選臺諫(御史)、重守令(重視地方官)、養人材、明職掌、正憲體。又上疏批評寵臣及時弊,侃侃無諱,言人所不敢言。
出任南雄太守時,他拒收例金(每年上萬),行事從儉,又減輕徭役,推崇禮教,禁止游女,毀去濫設的祠廟。調任松江府時,因張璁當國,便以墜馬傷足為由,辭官家居,並以養親、講學、正家為正務。他在家鄉革除了冠婚喪祭等不良的舊俗,倡行禮教,在移風易俗上獲得明顯的成就。
嘉靖十五年,泉州府發生大饑荒,巡按李元陽請黃偉、俞大猷等人代行賑濟。十六年,黃偉因積勞成疾而死。
黃偉與朱鑑、李聰、蔡清、陳琛、張岳、林同、顧珀、吳銓、林性等人並稱為溫陵十子,他們都被認為是無愧完人。
明代金門儒士蔡獻臣(瓊林進士)在︽清白堂稿︾中曾引述當時人們對黃偉的推崇:讀書人不要說能誦法孔子,只要能景仰及效法黃偉的行為就足夠了!可見,黃偉的言行與人品,是符合儒家的理想標準的。
黃偉的墓和奉祀黃偉的慈德宮都已被列為縣定古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漳州黃氏宗已整理了黃道周的遺著加以出版;金門黃氏宗則正在進行慈德宮的整修。在兩岸交流中,這類的文化議題,值得多加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