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廠與瓷都德化簽訂合作意向書

陶廠與瓷都德化簽訂合作意向書
金門陶瓷與德化陶瓷昨天簽訂合作意向書及協議書;這一合作的目的,是為了藉助德化藝術陶瓷的技術,讓金陶轉型;更遠大的目標,則是透過藝術瓷瓶,以文化行銷的方式,讓金門高粱酒以頂級酒品的身份,進入大陸巿場;希望讓金酒的年產值由每年一百億提高為二百億新臺幣。
大陸德化縣是「中國瓷都」,在大陸藝術陶瓷的生產上,規模最大。金門陶瓷考察團今年四月曾赴德化參觀,規劃互惠合作事宜。昨天,時機已經成熟,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與金門陶瓷廠簽訂了合作意向書,由金門縣陶瓷廠廠長石永和與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粘秋生代表簽字。德化縣陶瓷同業公會則與金門縣陶藝學會簽訂建立交流合作關係的協議書,由金門縣陶藝學會理事長吳鼎信與德化縣商會會長賴耀清代表簽字。
金門縣長李炷烽、大陸德化縣委書記陳全順都出席了簽約儀式。與會者包括金門縣建設局長李增財、金酒公司總經理王毅民。
李炷烽表示,德化白瓷,自古聞名,舉國皆知;金門陶瓷因為地理區位特殊,經幾十年的經營,也有知名度(但也面臨瓶頸)。希望藉助德化陶瓷高超的技術,讓金陶轉型,也讓金酒有美好包裝,使德化白瓷藝術與金門高粱酒相得益彰,成為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名貴的產品。
陳全順對德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做了說明;他提到: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業佔全縣總產值的百分之六十一,是支柱產業。去年的產值達四十點八億元人民幣,成為全國最大的藝術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
早在新石器時代,德化已有印紋陶的燒製;唐末就纂有︽陶業法︾;明清時,德化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明代何朝宗所創的象牙白瓷雕則被譽為「中國白」;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則獨樹一幟;到了現代,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則是中國瓷壇的「三朵金花」。從一九九六年以後,德化被譽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
德化副縣長粘秋生(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表示,公辦陶瓷學院,全國僅此一所;這是德化縣高瞻遠矚之處。產業要持續發展,人才至關重要,科技至關重要,這些都可以藉由設置學院來滿足。學校是於去年建院,今年獲教育部正式認可;招生時出現爆滿的盛況;優秀的師資也由全國各地匯集而來。此外,福建各種與陶瓷開發有關的基地,也已在德化落戶,為陶業的研究發展,建立了公共技術平台,可以減少重複投資。
粘秋生表示,金門以酒業聞名,未來在包裝上,可以從外觀、材料兩個方向去研發,創造更生態,更健康,造型更藝術的產品。這就是兩岸合作共同要做的事。
德化縣政府助理調研員黃發建表示,德化白瓷已經行銷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用途包括節日飾品及花園系列等,酒瓶則有茅台、劍蘭春、湘酒等。德化白瓷低鐵低鈦,高硅高鋁,表裡如一,與景德鎮的青花瓷不同;未來將朝無鐵、無鈦、無鉛、無鉻的方向努力,並讓日用陶藝術化,讓藝術陶瓷日用化!
來自德化縣的產官業界代表還有:葉華生(縣委副書記)、溫克仁(縣政協副主席)、陳文記(縣台辦主任)、王世言(縣民族宗教局局長)、陳能語(縣經濟貿易局局長)、許華忠(縣發展計畫局局長)、顏真革(真泰爾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蘇玉書(世盛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賴禮同(博石研究所所長)、顏寶敬(卓越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慶水(協發光洋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永生(三班鎮商會會長)。他們都在簽約典禮中,為兩岸的合作見證。
金酒公司總經理王毅民表示,酒品的行銷可以朝三方面,包括:品牌、通路、文化;金酒已經定位在文化行銷。目前,金酒的酒瓶是以玻璃瓶為主,但在洋酒的衝擊下,中式白酒的巿場將會被壓縮;未來要佔有巿場,就要以瓷瓶與洋酒區隔,並以頂極酒的身份,進入大陸巿場,以因應大陸的高稅負政策。金門與德化藝術陶瓷的合作,可以讓金門高粱酒有很多想像空間。
金門縣建設局長李增財表示:希望兩岸陶瓷的合作,可以共創金酒的未來。金酒年產值是一百億新台幣,金門縣政府已經有詳細的計畫,希望讓產值達到二百億。目前,金酒已在大陸註冊,在廈門、福州、泉州已有門巿部,未來還準備到北京、上海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