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黃綠意漸褪新生態特色亟待建立
金門的綠意足夠,但卻未能顯現生態特色!
根據臺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在生態植栽方面,金門原有的木麻黃特色已漸漸流失,但原生樹木的數量不足,因此金門尚未顯現出自己的生態特色。
臺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接受金門林務所的委託,執行︽金門行道樹十年更新計畫︾,並對學者專家及當地居民進行開放式的調查訪談。
在生態植栽方面,臺大整合學者專家的意見後,發現金門有缺乏生態特色的缺點;此外,栽種的草花過多,必須頻繁澆水,導致喬木浮根,容易成為風倒木。
臺大整合在地居民的意見後,發現本地居民認為金門缺乏開花的樹木,並希望多植喬木、灌木和草花。至於小葉欖仁、鳳凰木等樹種,則因為冬季會落葉,被認為綠意不彰。
經由臺大調查,普遍被認為適合栽植做為行道樹的樹種有:台灣欒樹、光臘樹、茄苳、苦楝、刺桐、潺槁樹、黃槐、烏 等。(其中,台灣欒樹的「外來種」身份太過顯眼。)
普遍被認為是「問題行道樹」的樹種則有:木棉、榕樹、小葉欖仁、黑板樹、豔紫荊、銀樺。
其中,木麻黃的爭議點是樹齡短。根據臺大研究建議,木麻是耐風的樹木,出現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根系遭到(人為)破壞(例如挖水溝等、拓寬道路等工程);木麻黃的衰退年齡與立地環境的優劣有關|不純然只是樹齡短。
榕樹被認為是問題行道樹,主要是根系會破壞路面,且落果不易清理。根據臺大的建議,榕樹要在開闊的地方栽植,不適合做為行道樹。
小葉欖仁、銀樺、黑板樹被認為有問題的原因是容易風折,而且須要高度的維護管理。
苦楝樹型優美,生性強健,又是鄉土樹種,但因為帶有古字或諧音「可憐」,讓老一輩的居民望文生義,有排斥感。臺大的建議是要改變觀念,移風易俗,讓人們能接受苦楝。
對於行道樹的規劃,臺大建議建立金門行道樹備選名單,建立選種原則,並預留栽植區,此外還應建立栽植形式原則,建立合理的決策方法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