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山寺甲骨文楹聯有解
陽翟會山寺用甲骨文所寫成的柱聯,村中沒有人認得;昨天經金門高中退休教師黃書文辨識後,已可確認為「萬戶春風為子壽,千門明月向人圓」。
會山寺的柱聯當中,有一幅聯對是用甲骨文所寫成的。當年書寫它的人是已經故去的陽翟里老陳金木,因此村中無人識得;之前雖然已有人嚐試辨出其中的一部分,如今看來,卻不真確。
這幅像字又像畫的對聯,已由黃書文老師找到確切的證據,寫的就是「萬戶春風為子壽,千門明月向人圓」。他表示,在甲骨文家嚴一萍所輯的︽集契彙編︾(藝文印書館印行)裡,可以找到這幅對聯。
據黃書文表示,這幅對子的上聯是直接引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原句;下聯則是由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原句改寫。這種把不同作者的詩句給接在一起的對子,叫做集字聯。
劉禹錫的原句是「一林明月向人圓」。句中的「一林」,在會山寺的柱聯卻被改為「千門」。黃書文認為這一更改,可能是為了貼近祈神賜福的意涵。根據黃書文的解析,上聯甲古文的「萬」字是一種蜂類的象形,由於聚集時是數以萬計,被用以表示眾多。「戶」是單一扇的門。「春」字是用盆上長出三枝茂盛的草來表現。「風」的甲骨文寫的就是現在的「凡」。「為」是由「象」和「手」所構成,表示有所作為(馴獸或牽象)。「子」的甲骨文是畫一個嬰兒的囟門(腦門),囟門上長出三莖頭髮。「壽」的甲骨文長得像來去犁田的樣子,因為壽本來就是田疇的疇,後來才被當成長壽的壽。
下聯中,「千、門、明、月」一望可知,「向」原本是畫北面的窗子。「人」是人身的側面的象形。「圓」的古字就是員,後來員字被拿去當做人員或物數,圓字則代表形狀或圓全;古字員字上面是一個小圈,下面是一個像鼎的東西。
最早把「萬戶春風為子壽,一林明月向人圓」兩句用甲骨文寫出來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字學家董作賓(一八九五~一九六三)。董作賓曾主持和參加殷墟考古發掘達八次之多。他是第一屆中研院院士,曾致力於甲骨學研究,對文字學與殷商史的貢獻甚鉅。